
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下)
台灣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幾個問題 在西方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中央地方會產生一些對抗,各部會也依舊整合力不足。其實政府組織在全國經濟,與地方協力組織協力發展中。網絡牽引及整合力非常雄厚。我們還在區分地方和中央,彼此也都不重視區域或社區企業責任。也怕他們的監督,但其實他們在監督同時也會發展出對公共事務的協助與熱忱,這一點是我們是應當跨過去的。西方今天的發展,也給我們證實,台灣應該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台灣政商企業菁英的過度操控都會擴大負面現象,應藉由區域和公共治理重構城鄉關係,以及政府與社會企業的關係。 政府與政治應該取得更多的信任,重獲都市政權的合法性與提出公民參與、公共議程的參與架構,形成新的城鄉發展體系、建構結合經濟與技術發展的環境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歷史發展、地理發展,以及包容在地及區域發展特色的新城鄉合體發展的新風貌與未來。希望大家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台積電做得到,相信我們民間社會的人才與產業,與各級政府的關係,從對抗到慢慢合作與協力,也一樣可以達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所發展的新貧富階級對立、經濟社會排擠、經濟國土環境、文化乃至社會失衡發展、貧窮區擴大;都市的健康、環境、文化,以及社會關係貧困化;廣大農鄉地區荒廢與發展退化,形成城鄉嚴重失衡的發展問題,都需要依賴協力治理網絡與制度加以克服。 我們如何透過地方治理發展,促進更新、活化,讓市民城市能夠再度興旺?首先必須促成都市再生,以及重建各階層對地方政府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共同進行城鄉治理的改造與發展。也就是我們公共事務,好像是專屬於政府的權力,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外,好像跟其他外部沒有關係,就好像公共事務只有他們。但我們希望不是這樣。我們的地方,其實專業團體及熱誠非常強,如果能有更多的協力與合作網絡,也能讓社會很多專業團體更多的進入,進入地方行政及代議系統,來監督、來協助、來融合,讓政官商社三方連結,讓可以透明連結的各種相關體制能夠早一點建立,共同促進這些發展。 其實台灣具備一些基礎了,大甲媽祖繞境活動的文化治理網絡,包含中央政府單位、交通、文化、市政府文化局、鎮瀾宮、區公所、地方社團產業、地方學術單位等等,各單位之間有諸多合作,最後協力創作,造就大甲媽祖繞境,成為全球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我們從文化治理網絡的研究中,發現除了信仰的九天八夜的遶境儀式及活動之外,還有許多武藝文化、戲曲文化、產業文化、藝術文化、觀光旅遊文化、學術研究、宗教研究,以及信奉媽祖的寺廟間的協力合作,共同發展的成果。…

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上)
地方治理的發展基礎 地方治理基本上有幾個重要觀念:我們過去公共事務好像只有政治、政府、與參與的代議士,事實上公共事務主要還要包含很多來自民間的企業、產業、學校等,社會各種利害關係者,共同參與地方活動。在西方各個國家的公共事務,包含剛才我們講的各局、處、地方有關的政策。有關預算,相關的規劃,其實要多聽專業與在地利害關係者的意見。地方自治是為大家所敞開的,不僅是為了這些地方的官員而打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地方上各鄉鎮開了很多會,不只是這些代表,地方社區的相關利害關係者、專家都應有機會被邀請,適當參與,以讓社區參與基礎穩固。 這些相關討論,包含聚集不同議題的公聽會、審查會,甚至一些基礎政策,道路規劃、老人社福、體育設施等,諸多討論都應該記錄。這就是公共事務,是政治、經濟、社會等的政策動員與參與、開放與監督。地方治理需有要來自社會的關心與行動投入。民主的強健並不來自政治,而是經濟社會的民主與公共關係的投入與協助。地方治理概念就是讓利害關係者,這些相關專業能夠介入參與並形成公共法律,以及檢討政府的能力。這些包含地方街道的改變,很多也是地方的相當程度參與。地方的很多議題也都需要公開,由大家來討論。他們可能會指責你,但他們會在行動上、財力上、專業上都會貢獻與支持地方的發展。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固然部分會造成困擾,但相對也能積極支持地方公共事務。你不敢反對的,他們有些人願意跳出來揭發,讓抵抗力、讓發展、讓資源能夠活化,這是民主政治強健的基礎。 台灣地方總體營造以後,現在地方更有一些創生與創新發展。我們已有很多基礎,但是我們好像把社會隔離、把產業隔離,有些人只在乎政商關係,或與選票、捐款有關係的這些商人。而不重視一般企業、社會的公共關懷與貢獻。台灣在民間投入公共服務發展上也有一定的成長。這個力量如何整合與凝結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地方有許多重要的審查會,大家一起面對面的討論,這種文化與制度,這種互動連結與合作精神,能夠結合社會產業將政府變成更為智能的力量。另外,許多會議議案有關公共事務的時候,甚至地方電台是否恢復等,也開放參與討論。討論過程中,許多民眾的熱情,讓我們要感受到民主在地方的實踐,它也會發展出公共機關或政府的免疫力與抵抗力的產生。雖然,有時候某些民眾會兇一點,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來自民間的抵抗力與監督熱情,民主政治是沒辦法健全的(J.…

地方自治淺談與面面觀
地方自治是一種新的公共服務之理論與趨勢,也是用以改善地方服務品質與績效的新研究途徑,其意涵係指地方政府透過個人和公共或私人機構管理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合,它是使相互衝突或不同利益者得以調和,並且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地方自治涉及二個層面的能力,一個是「結構面的治理能力」,是關切民主參與、有效對話、協調溝通、政策網絡等政治與制度面議題;另一個則是「管理面的治理能力」,是關切人力的專業性、過程的改善、財政自主和組織的調整等理性與技術議題。換言之,即為國家以分權、授權的方式給予地區性與地方性政府或機構,在地方政府的制度性授能下,使某些權力可在城市內部擴散,政府在賦予更多影響力及更大財政責任的同時,也更能促進更為直接的公民參與,並讓地方政府可以對政治議題有更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分權化的目的是使許多公共服務逐漸變得非標準化,使得服務的提供更能貼切回應與適應地方需求,以達到因地制宜,迅速反應民情之效。 目前世界先進國家相當熱衷政府改革運動,臺灣亦不例外,將其列為施政的優先目標,但普遍面臨的是如何授權與分權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問題。因此,臺灣自治權限的發展與方向應從「治理面」進行討論。1989年世界銀行最早使用「治理」一詞,並認為改革治理的先決條件為:「良好的統治能力」、「公正的司法系統」、「功能性的財政系統及社會系統」。 從英國的經驗來看,1997年英國新工黨(New…

地方治理需要政治及政黨改造
由於地方政治生態的不良,造成政商關係、樁腳問題、派系問題、黑金問題影響地方政府與議會的決策過程頗為嚴重。使得地方在這些政治生態與封閉性決策過程中,忽略地方各級利害關係人(團體)、以及專家的意見,形成政商、樁腳、派系的利益高於地方的公益性、必要性與正當性,形成地方專家、利害關係人與團體與地方議會及地方政府之間不信任的鴻溝,也使得地方政府推動開放、透明化地方決策過程,或推動地方治理的發展,有實質上的障礙與困難。 依其他先進國家的案例,許多即使非常專業的議題,還是要視其影響的層面,有時候還是需要各相關的利害關係者或在地的民意代表或專家的參與,因為許多政策是涉及到地方長期的發展,以及需要地方人民與團體的表示意見與協助。 臺灣二十幾年來,各種議題的政治、社會運動,以及社會團體及網路的快速發展,民間及社區的確已經慢慢形成一股關懷的動力,包括地方在地的許多工作坊、社區組織、社區大學、在地大學等,都已經發展出一定的基礎與經驗,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正面來看待未來台灣地方更開放、透明、更多監督力、以及各種公共參與制度的建立,希望這些發展對台灣地方政治生態的轉型與改造,應該還會有新的衝擊。 我們一面看國外的發展經驗與制度,一面也可以在反省與批判中,協助推進各種制度的建制與改善,也促成行政、議會及地方社會的反省及改革。 新北市的節電參與式預算、紐約911雙塔重建方案中公民會議參與討論及評估政府提案的案例,以及彰化海岸溼地保護工作坊的經驗。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代議者、行政官僚與人民、社會之間信任的成長,社會、經濟(企業)對政治與公共政策的關心,責任的增加,以及地方公共治理文化及行為的成長。 1991年我在劍橋參加一次劍橋西南工業區開發的公聽會,我們就可以看到不但有很多開發商及建商派人士參與(developmentalist),他們同時也邀請環境、綠色保護團體及人士參與(environmentalist),此外他們也邀請了許多歷史、文化、人類學者與專家參加(traditionalist…

地方治理的困境與解決的可能之道──公私協力
地方政府是整個國家的政治與行政基礎,更是國家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石。地方政府每天要面臨的問題及所遭遇的問題,不…

地方水患治理中脆弱性之省思
台灣的雨季概約介於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雨水主要來自於颱風、梅雨以及午後對流所引發的夏季降雨。其中,由於全球暖化之故,颱風所致的降雨強度大幅增加,平均降雨強度可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