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地方行政法人的現況與真相
我國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務的治理上,常常面臨一個兩難:一方面要回應日益多元的公共需求,另一方面卻受限於人事僵化、財務不足與採購程序繁瑣。為了在公共責任與行政效率之間找到平衡,一種「介於政府機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制度安排逐漸受到重視,那就是「行政法人」。近年來,不僅中央政府推動設立行政法人,一些直轄市與縣市政府也開始思考,甚至實際運用這項制度,嘗試解決地方公共事務的治理挑戰。 然而,社會上對行政法人仍存在許多誤解。有些人把它視為變相的營利企業,有些人以為它脫離了所有監督機制,也有人誤以為只要法人化,效率就能自動提升。事實上,行政法人既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失控的巨獸」。理解它的制度定位與運作真相,對於政策觀察者固然重要,對於參與地方治理的公民與公務人員,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礎。 什麼是行政法人? 依照《行政法人法》的規定,行政法人是政府為了執行特定公共事務而依法設立的「公法人」。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政機關,也不是單純的民間組織,而是一種兼具公共性與彈性的混合型組織。只有在幾種情況下,政府才會考慮採取法人化:當某些業務具有高度專業需求,或需要強化成本效益;當它們不適合由傳統官署推動,也不宜完全交給民間;以及當相關業務涉及的公權力行使程度相對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法人法》第四十一條第二項明文允許地方比照辦理。依該條文與行政院所訂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核地方特定公共事務設立行政法人處理原則》,地方政府取得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特定公共事務」的核可後,即能準用《行政法人法》制定自治條例,設立地方行政法人。換句話說,不只中央能設立行政法人,直轄市與縣市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透過自治條例成立行政法人,用來處理地方層級的公共事務。這使得行政法人不只是中央治理的工具,也成為地方治理的一種新選項。 特點與定位 行政法人之所以特別,在於它兼具政府與民間的特質。它不像企業那樣追求獲利,而是承擔公共任務;但它也不像行政機關那樣受制於繁瑣的行政規範,而是享有人事、財務、採購上的一定彈性。可以說,它站在「官」與「民」的中間,嘗試用較靈活的方式來辦理公共事務。 然而,這種彈性並不意味著完全自由。我國行政法人,依舊必須接受行政機關、民意機關、審計單位、董事會與會計師等多重監督。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此一地方行政法人為例,根據其設置自治條例第二十三條,中心於會計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應將年度執行成果及決算報告書,委託會計師查核簽證,提經董事會審議,經監事會通過後,報請監督機關及市議會備查,並送審計機關,審計結果得送監督機關及市議會為必要之處理。其他行政法人之設置條例皆有相同規定。該制度設計的核心精神,就是給予行政法人一定的自主性,但仍確保它不會偏離公共利益。 理想與現實 在理想狀態下,行政法人能夠結合專業與效率,並在自律的前提下,提供比傳統官署更好的公共服務。它能吸引專業人才,尤其適合文教、研究、都更與社宅管理等領域。這些正是許多地方政府特別渴望加強的治理面向。 但在現實中,行政法人並不總是能完全符合期待。它的用人確實更有彈性,但在財務和採購上,仍然受不少限制。換言之,它既不像企業那樣靈活,也不等同於傳統政府機關的僵化,而是處在一種「有限自由」的狀態。根據行政法人的制度設計,其營運理應有一定的自主權,但由於常被行政部門視為「下級機關」、「附屬單位」,以及常被立法部門比照「行政機關」的標準來監督,導致自主性沒預期中的高。對地方政府而言,行政法人可能幫助解決部分問題,但若期待它一設立就能立刻提升效率,恐怕會失望。 地方治理的實例 在我國,地方的行政法人多半集中在文化領域,例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臺南市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美術館、歷史博物館、電影館)、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苗北藝文中心等。另外,雙北、桃園、高雄的都市更新與社宅管理機構,也被規劃以行政法人模式運作,以靈活地面對地方都市發展需求。這些嘗試反映出地方政府對制度創新的渴望,也顯示行政法人確實可能成為地方治理的工具。 但這些案例也帶來新的爭議。例如,若法人化後仍依賴政府補助,社會可能質疑這只是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變相編制;若監督不周,則可能引發效率未提升、責任卻模糊的問題。對縣市政府而言,如何在制度設計上兼顧彈性與課責,將是能否讓行政法人發揮功能的關鍵。 進一步而言,從地方治理的角度來看,行政法人是一把「雙面刃」。它或許能幫助地方政府因應人力不足、資源有限等困境(例如推動都更、社宅管理),但若缺乏透明與監督,則可能成為新的爭議焦點。它既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也不是應該被妖魔化的制度。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設計監督機制,並確保法人化的目標清楚,避免流於形式。 因此,行政法人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工具」,而非「答案」。它可以在地方治理中發揮作用,但必須在清楚掌握限制與可能性的情況下,才能真正服務社會。 結語 行政法人是一種介於「官」與「民」之間的制度創新,承載各方對政府行政效率的期待,也必須肩負公共責任。在地方治理中,它可能成為縣市政府推動文化、都市更新、社宅管理等公共事務的組織型態。但行政法人畢竟不是萬能的,唯有正視它的優點與侷限,並在地方層級建立完善的課責與監督機制,確保兼顧行政效率與公共價值,行政法人才能真正成為地方治理的助力,而不是新的問題來源。 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地方公共組織的新型態──行政法人
今年一月,臺南市美術館二館正式營運。該場館是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時尚建築,開幕不久即遇上農曆春節,吸引許多遊客,成為社群媒體上的打卡熱點。從地方治理的角度,南美館除了二館外觀吸睛,其另一特別之處,為臺南市政府政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