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堡港城的永續發展與社會治理
2015年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希望2030年能夠達成17項目標,包括終結貧窮、性別平權與消除飢餓等,由於氣候變遷影響,永續城鄉及氣候行動等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項目(UNDP, 2022a)。Hiromi…

誰作球我打:議員質詢的資訊從何而來?
議員質詢,是民主制度中重要的監督工具,也是民眾日常會重視與關心的行為之一。每逢施政總質詢時,議員質詢的行為總會受到媒體關注。例如,某直轄市議員在質詢時,常會贈送市長禮物,以諷刺他的施政與個人行為;曾有某縣議員在質詢時,拿出毒品當作道具,因觸犯法律而被裁罰,引起全國注意;另外,有些議員在質詢時使用尖銳的言語,使政府官員無言以對。議員的這些質詢行為,經過媒體報導後,往往成為茶餘飯後的熱話。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議員質詢的內容,資訊是從哪裡來?作者繼上次介紹質詢的不同形式,包括口頭與書面質詢的目的、功能與差異外(見議員質詢:表演還是實事求是?),本文試圖從學術觀點,探討議員質詢的內容,並以資訊政治學的觀點,剖析議員質詢的內容會受到什麼因素影響? 資訊政治學的觀點 在台灣,不同縣市的口頭質詢時間各有差異。例如,台北市每位議員的發言時間為40分鐘,苗栗縣則是45分鐘。在有限的時間裡,議員不可能無止盡地提出問題。議員問些什麼問題,取決於其所關注的議題,以及資訊的掌握程度。以資訊政治學(politics…

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下)
台灣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幾個問題 在西方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中央地方會產生一些對抗,各部會也依舊整合力不足。其實政府組織在全國經濟,與地方協力組織協力發展中。網絡牽引及整合力非常雄厚。我們還在區分地方和中央,彼此也都不重視區域或社區企業責任。也怕他們的監督,但其實他們在監督同時也會發展出對公共事務的協助與熱忱,這一點是我們是應當跨過去的。西方今天的發展,也給我們證實,台灣應該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台灣政商企業菁英的過度操控都會擴大負面現象,應藉由區域和公共治理重構城鄉關係,以及政府與社會企業的關係。 政府與政治應該取得更多的信任,重獲都市政權的合法性與提出公民參與、公共議程的參與架構,形成新的城鄉發展體系、建構結合經濟與技術發展的環境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歷史發展、地理發展,以及包容在地及區域發展特色的新城鄉合體發展的新風貌與未來。希望大家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台積電做得到,相信我們民間社會的人才與產業,與各級政府的關係,從對抗到慢慢合作與協力,也一樣可以達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所發展的新貧富階級對立、經濟社會排擠、經濟國土環境、文化乃至社會失衡發展、貧窮區擴大;都市的健康、環境、文化,以及社會關係貧困化;廣大農鄉地區荒廢與發展退化,形成城鄉嚴重失衡的發展問題,都需要依賴協力治理網絡與制度加以克服。 我們如何透過地方治理發展,促進更新、活化,讓市民城市能夠再度興旺?首先必須促成都市再生,以及重建各階層對地方政府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共同進行城鄉治理的改造與發展。也就是我們公共事務,好像是專屬於政府的權力,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外,好像跟其他外部沒有關係,就好像公共事務只有他們。但我們希望不是這樣。我們的地方,其實專業團體及熱誠非常強,如果能有更多的協力與合作網絡,也能讓社會很多專業團體更多的進入,進入地方行政及代議系統,來監督、來協助、來融合,讓政官商社三方連結,讓可以透明連結的各種相關體制能夠早一點建立,共同促進這些發展。 其實台灣具備一些基礎了,大甲媽祖繞境活動的文化治理網絡,包含中央政府單位、交通、文化、市政府文化局、鎮瀾宮、區公所、地方社團產業、地方學術單位等等,各單位之間有諸多合作,最後協力創作,造就大甲媽祖繞境,成為全球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我們從文化治理網絡的研究中,發現除了信仰的九天八夜的遶境儀式及活動之外,還有許多武藝文化、戲曲文化、產業文化、藝術文化、觀光旅遊文化、學術研究、宗教研究,以及信奉媽祖的寺廟間的協力合作,共同發展的成果。…

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上)
地方治理的發展基礎 地方治理基本上有幾個重要觀念:我們過去公共事務好像只有政治、政府、與參與的代議士,事實上公共事務主要還要包含很多來自民間的企業、產業、學校等,社會各種利害關係者,共同參與地方活動。在西方各個國家的公共事務,包含剛才我們講的各局、處、地方有關的政策。有關預算,相關的規劃,其實要多聽專業與在地利害關係者的意見。地方自治是為大家所敞開的,不僅是為了這些地方的官員而打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地方上各鄉鎮開了很多會,不只是這些代表,地方社區的相關利害關係者、專家都應有機會被邀請,適當參與,以讓社區參與基礎穩固。 這些相關討論,包含聚集不同議題的公聽會、審查會,甚至一些基礎政策,道路規劃、老人社福、體育設施等,諸多討論都應該記錄。這就是公共事務,是政治、經濟、社會等的政策動員與參與、開放與監督。地方治理需有要來自社會的關心與行動投入。民主的強健並不來自政治,而是經濟社會的民主與公共關係的投入與協助。地方治理概念就是讓利害關係者,這些相關專業能夠介入參與並形成公共法律,以及檢討政府的能力。這些包含地方街道的改變,很多也是地方的相當程度參與。地方的很多議題也都需要公開,由大家來討論。他們可能會指責你,但他們會在行動上、財力上、專業上都會貢獻與支持地方的發展。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固然部分會造成困擾,但相對也能積極支持地方公共事務。你不敢反對的,他們有些人願意跳出來揭發,讓抵抗力、讓發展、讓資源能夠活化,這是民主政治強健的基礎。 台灣地方總體營造以後,現在地方更有一些創生與創新發展。我們已有很多基礎,但是我們好像把社會隔離、把產業隔離,有些人只在乎政商關係,或與選票、捐款有關係的這些商人。而不重視一般企業、社會的公共關懷與貢獻。台灣在民間投入公共服務發展上也有一定的成長。這個力量如何整合與凝結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地方有許多重要的審查會,大家一起面對面的討論,這種文化與制度,這種互動連結與合作精神,能夠結合社會產業將政府變成更為智能的力量。另外,許多會議議案有關公共事務的時候,甚至地方電台是否恢復等,也開放參與討論。討論過程中,許多民眾的熱情,讓我們要感受到民主在地方的實踐,它也會發展出公共機關或政府的免疫力與抵抗力的產生。雖然,有時候某些民眾會兇一點,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來自民間的抵抗力與監督熱情,民主政治是沒辦法健全的(J.…

議員質詢:表演還是實事求是?
臺北市議會在3月下旬陸續開始市政總質詢,王世堅議員在質詢時贈送柯文哲市長一件「我就爛」T恤,以表達對市長的不滿。經過媒體報導後成為了茶餘飯後話題。每當新聞報導後,總有人批評說,議員是在表演,嘩眾取寵。因此,本文試圖從學術觀點簡單探討,議員質詢究竟是表演還是實事求是?且有何功能?…

日本如何打造「關係人口」
日本男女間的交往,處於「曖昧」的階段稱為「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是一種不上不下、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抑或是「欲言又止」、「么鬼假細緻」的階段。而在該國地方創生相關措施,他們也了解到要讓偏鄉創造出「移居人口」、「定居人口」,這是長遠且困難的目標;短期間應該將其重點放在打造「關係人口」,將進程設定在「交流以上、定居未滿」的階段。 在日本多數的市町村政府(役所;役場)的官方網頁上,大多可以搜尋到各市町村的年度創生計畫,就在各該計畫的前幾頁,一定會鉅細靡遺地交代該市町村從過去到現在的人口變遷,以及未來的人口推移展望。很遺憾的,絕大多數的市町村,其人口的圖示展現,都是左上朝右下的走勢,而且向下墜落的「斜率」,通常是更加陡峭的局面。…

法國媒體眼中的臺灣防疫作為
2019年末新冠肺炎爆發造成全球諸多影響與困擾,大部分國家面臨疫情擴散與經濟消退等問題,臺灣的防疫措施得宜,有效阻止疫情擴散,發揮強大的工業與社會能量,將防疫所需用品輸往海外,展現“Taiwan…

地方創生案例的若干啟發
汐止禮門里傅玲玉女士所創立的中正社區發展協會、新竹市南勢社區米粉貢丸節、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進駐的諾北爾大樓反毒社區、新竹縣新埔鎮文山社區的農村再生計畫、台北中正區忠勤里食物銀行、台中行德宮發便當案例、北愛爾蘭社區治理的公民基地案例與台灣社區大學案例,以及南投竹山何培鈞先生的小鎮文創、萬華區出租國宅及基督教一粒麥子基金會的長照案例等。也顯示中外在發展成功的地方治理,需要有完整的協力策略與合作網絡,以及需要背後一股哲學、精神與制度的支持。…

台灣地方政治與生態變革方向
台灣地方派系與黑金政治的問題,包括關係、人情、樁腳,乃至在早期國民黨一黨獨大及威權政治之下,地方派系經由與國民黨的恩庇與侍從關係的連結,形成台灣地方政治社會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有一部分係來自原來台灣移民社會中部份對立、分裂的墾殖經濟社會,因為1949年後地方自治的全面實施,而形成選舉對立的政治派系,加上戒嚴與威權政治之下對國民黨政權的恩庇與侍從,而形成地方上一定的對立結構。這些對立的結構在高雄的黑派後來投身黨外與民進黨,也是屬於這種派系結構,同樣民進黨的中央派系也是屬於某種政治社會分裂對立的現象。…

地方分權的變革與推進
台灣近年來,經由中央各部會及各地方政府,逐漸在醫療、環境、交通、教育、司法、預算等議題進行許多審議民主、公聽、聽證、公民會議等民主政治與行政程序的突破與變革,也引起普遍、深入的討論與研究。這些民主治理與開放程序、制度的變革,讓台灣在民主政治與行政的發展上有了許多重大的突破,也帶來許多爭議與討論。如同美國學者Arnstein所提的公民參與的八個層次中,從政治與行政的操縱式參與、教化式參與,到告知、諮詢式的參與,甚至到合夥、授權與公民控制式的參與,在東西方的民主參與、審議的發展過程中,這些類型都有過,只是各政府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隨著政治與社會之間的發展關係的不同,以及政策議題性質的不同,而顯現出各種不同的樣貌。但大抵上也從操縱式的民主到逐漸開放的民主過程中,隨著各國民主發展,甚至經濟、教育、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而會交叉出各種不同的發展程度與案例。從大學與研究者的立場來看,各國的發展與經驗都會出現許多令人驚豔的案例、經驗與類型。台灣地方分權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議題(Law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