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地方政府的透明度與監督治理](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10/地方政府的透明度與監督治理.png)
[活動資訊]地方政府的透明度與監督治理
政府透明不僅包括基本的資訊公開與透明化,亦包括政治透明與財政透明,以及建立當中的課責制度。政府透明不僅有助…
![[活動資訊]政黨的地方紮根與人才培育](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10/政黨的地方紮根與人才培育.jpg)
[活動資訊]政黨的地方紮根與人才培育
過去臺灣地方政治多為人所詬病的問題,包括長期由地方政經家族或黑金勢力控制,主要政黨缺少培育及甄補熱心公共事…
![[活動資訊]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人才培育論壇](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9/375020864_336588198799332_5916525293273786273_n.png)
[活動資訊]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人才培育論壇
地方政府的公務人員,是地方治理的先鋒部隊。根據銓敘統計年報,近十年來,地方公務人員人數及其在全體公務人員的占比逐年提高。迄2021年,我國地方政府所屬的公務人員已達數十萬人,而這批文官的素質良窳、是否接受良好的訓練,關乎我國地方治理的發展甚鉅。 本論壇參與2023年第十八屆TASPAA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C1自組場次(大會詳情可參考:https://taspaa.org/news_list.aspx),以「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人才培育」為題,將對象聚焦於地方政府的高階與中階事務官,藉由學界與實務界的對談,探討其職能、人才養成,以及人事部門、公務人員訓練機構可扮演的角色與未來強化作為。本論壇擬全程錄影,活動成果將提供相關機關參考。 時間:2023年9月15日(五)上午…

後疫情時代下國家的公共治理挑戰-以法國為例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3年5月宣佈結束新冠肺炎的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球正式來到後疫情時代,從過去的封控轉為鬆綁,不僅影響全球與區域治理,也開啟各國的公共治理新問題。過往的區域整合強調跨層級治理(gouvernance…
![[活動資訊]北北基桃跨域交通的整合](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北北基桃跨域交通的整合3.jpg)
[活動資訊]北北基桃跨域交通的整合
基隆、臺北、新北、桃園的地理區位相鄰,人口總數超過九百萬人,約佔全國四成左右。在這四座城市中,許多市民每日須跨縣市通勤,隸屬於同一生活圈。是以,建立「基北北桃」跨行政區的大眾交通運輸整合機制,不僅是公共行政「跨域治理」理論的實踐,在實務上亦攸關眾多人民之生活與福祉,具有高度的必要與價值。 依據2022年11月縣市長選舉的結果,「基北北桃」市長由同一政黨候選人當選,為2014年之後首見。四位市長在新任期展開後,致力於交流市政經驗,以及建立跨行政區治理機制。2023年2月11日,四位市長於北北基桃合作交流平臺會議中,共同宣布「基北北桃公共運輸發展平臺」正式啟動。此平臺之成員將涵蓋產、官、學、研,其設置係為整合區域公共運輸、提升公共運輸競爭力,在各方互利與合作的基礎上,商討四市公共運輸發展策略方向、計畫與實施事項。 本座談會將邀請具有公共運輸、都市規劃、公共行政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政府機關與業界代表,針對基北北桃跨域公共運輸整合的相關議題,進行跨領域的廣泛意見交換與研討。 時間:2023年9月17日(日)下午…

政府與議員在質詢時的攻防戰
地方議會的表現對於臺灣的民主品質相當重要(黃秀端,2018),這主要是因為縣市議員在議會中,對於預算法案的審查和地方首長、行政官員的監督,對地方自治的成效和品質有著重大的影響。在議員監督行政機關的工具和方式中,質詢是議員經常使用的方式之一,也是民眾較為關注的工具之一。因此,本文試圖整理過去關於議員質詢的文獻,並結合作者過去的實證研究,簡要介紹關於議員質詢相關的研究和發展。 議員質詢的相關研究 過去學者對於議員質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議員的提問方面(Questions),這些研究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研究試圖分析議員質詢的問題數量,並探討哪些因素或具有哪些特性的議員會提出更多的質詢問題。實證研究顯示反對黨議員傾向於提出更多的質詢問題(Proksch…
![[活動資訊]居住正義與地方發展](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366094189_1291830818105803_5628406037618271441_ns.png)
[活動資訊]居住正義與地方發展
居住是每位國民的基本需求,居住權亦是每位國民的基本權益,但高房價與居住正義的問題,已困擾臺灣數十載。在建商與投資客的操作下,年輕世代與弱勢族群成為高房價的犧牲品。落實居住正義,絕非只是增建社會住宅這麼簡單,其不僅得處理住宅與地方發展的關係,更得處理好世代正義的問題,讓房屋不再成為青年與弱勢國民的沉重負擔。 2023年1月,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該次修法重點包括五大項目:1.…
![[活動資訊]地方合併問題的新挑戰與對策](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7/362161783_663966178569211_1993173906440795588_n.png)
[活動資訊]地方合併問題的新挑戰與對策
十多年前我國興起一波「改制直轄市運動」,使原有2直轄市(北高兩市)23縣市,成為當前6直轄市16縣市行政區劃的劃設。然而,改制直轄市的運動至今並未終止,過去兩年(2021年、2022年)出現彰化縣申請單獨改制為直轄市,以及新竹縣市(或竹竹苗)擬倡議合併改制直轄市的訴求;而今(2023)年亦有基隆市府提出併入雙北、改制為直轄市的民調結果。 改制直轄市為前述縣、市政府所欲達成的目標,但因個別縣市其所轄人口數額,未達《地方制度法》第4條所訂直轄市最低人口數額125萬人的標準,故而必須透過地方合併的作法達成。然而,從去年新竹縣市訴求改制的政治折衝過程來看,就出現縣市合併「由上而下」(中央主導)或是「由下而上」(地方發起)的爭議,關鍵是前者站在「全國國土合理規劃及區域均衡發展」的角度,而後者則需要經過相關縣市政府共同擬定合併改制計畫,並經各該縣市議會同意後報請中央核定,具有在地的民意基礎。再者,每當新的合併改制案通過後,將更凸顯未改制直轄市之縣市的財政分配、跨域治理等問題,連帶也引發我國是否繼續直轄市、縣市兩種一級地方自治體制設計的檢討聲浪,實有討論之必要。 學會擬透過這次座談會的舉辦,邀請政府機關代表及學術界人士共議我國地方制度的問題,從而或能研提出相關建議,有助於我國地方政府體制的完善。 時間:2023年7月29日(六)上午10:00~12:00地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7樓713室…

日本富山市「緊密型城市」的推動經驗與成效
日本富山縣富山市位於該國本州中央的「日本海」側,轄區面積約為1240平方公里,人口為41.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0人。而這樣的人口密度,位居全日本47都道府縣第43名;換言之,富山市這個城市的空間安排較為「空曠」,全市人口及市轄公共設施「散佈」在全市各個區域。 一、富山市的城市典範移轉 會有上述的城市發展,主要是在2000年以前,整個城市是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設計,因而使得這個城市的空間佈局隨人口的成長逐漸向外「蔓延」;衡諸2000年以前的基底政策邏輯,基本上是「大就是好」(bigger…

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下)
台灣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幾個問題 在西方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中央地方會產生一些對抗,各部會也依舊整合力不足。其實政府組織在全國經濟,與地方協力組織協力發展中。網絡牽引及整合力非常雄厚。我們還在區分地方和中央,彼此也都不重視區域或社區企業責任。也怕他們的監督,但其實他們在監督同時也會發展出對公共事務的協助與熱忱,這一點是我們是應當跨過去的。西方今天的發展,也給我們證實,台灣應該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台灣政商企業菁英的過度操控都會擴大負面現象,應藉由區域和公共治理重構城鄉關係,以及政府與社會企業的關係。 政府與政治應該取得更多的信任,重獲都市政權的合法性與提出公民參與、公共議程的參與架構,形成新的城鄉發展體系、建構結合經濟與技術發展的環境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歷史發展、地理發展,以及包容在地及區域發展特色的新城鄉合體發展的新風貌與未來。希望大家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台積電做得到,相信我們民間社會的人才與產業,與各級政府的關係,從對抗到慢慢合作與協力,也一樣可以達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所發展的新貧富階級對立、經濟社會排擠、經濟國土環境、文化乃至社會失衡發展、貧窮區擴大;都市的健康、環境、文化,以及社會關係貧困化;廣大農鄉地區荒廢與發展退化,形成城鄉嚴重失衡的發展問題,都需要依賴協力治理網絡與制度加以克服。 我們如何透過地方治理發展,促進更新、活化,讓市民城市能夠再度興旺?首先必須促成都市再生,以及重建各階層對地方政府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共同進行城鄉治理的改造與發展。也就是我們公共事務,好像是專屬於政府的權力,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外,好像跟其他外部沒有關係,就好像公共事務只有他們。但我們希望不是這樣。我們的地方,其實專業團體及熱誠非常強,如果能有更多的協力與合作網絡,也能讓社會很多專業團體更多的進入,進入地方行政及代議系統,來監督、來協助、來融合,讓政官商社三方連結,讓可以透明連結的各種相關體制能夠早一點建立,共同促進這些發展。 其實台灣具備一些基礎了,大甲媽祖繞境活動的文化治理網絡,包含中央政府單位、交通、文化、市政府文化局、鎮瀾宮、區公所、地方社團產業、地方學術單位等等,各單位之間有諸多合作,最後協力創作,造就大甲媽祖繞境,成為全球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我們從文化治理網絡的研究中,發現除了信仰的九天八夜的遶境儀式及活動之外,還有許多武藝文化、戲曲文化、產業文化、藝術文化、觀光旅遊文化、學術研究、宗教研究,以及信奉媽祖的寺廟間的協力合作,共同發展的成果。…

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上)
地方治理的發展基礎 地方治理基本上有幾個重要觀念:我們過去公共事務好像只有政治、政府、與參與的代議士,事實上公共事務主要還要包含很多來自民間的企業、產業、學校等,社會各種利害關係者,共同參與地方活動。在西方各個國家的公共事務,包含剛才我們講的各局、處、地方有關的政策。有關預算,相關的規劃,其實要多聽專業與在地利害關係者的意見。地方自治是為大家所敞開的,不僅是為了這些地方的官員而打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地方上各鄉鎮開了很多會,不只是這些代表,地方社區的相關利害關係者、專家都應有機會被邀請,適當參與,以讓社區參與基礎穩固。 這些相關討論,包含聚集不同議題的公聽會、審查會,甚至一些基礎政策,道路規劃、老人社福、體育設施等,諸多討論都應該記錄。這就是公共事務,是政治、經濟、社會等的政策動員與參與、開放與監督。地方治理需有要來自社會的關心與行動投入。民主的強健並不來自政治,而是經濟社會的民主與公共關係的投入與協助。地方治理概念就是讓利害關係者,這些相關專業能夠介入參與並形成公共法律,以及檢討政府的能力。這些包含地方街道的改變,很多也是地方的相當程度參與。地方的很多議題也都需要公開,由大家來討論。他們可能會指責你,但他們會在行動上、財力上、專業上都會貢獻與支持地方的發展。地方治理的過程中,固然部分會造成困擾,但相對也能積極支持地方公共事務。你不敢反對的,他們有些人願意跳出來揭發,讓抵抗力、讓發展、讓資源能夠活化,這是民主政治強健的基礎。 台灣地方總體營造以後,現在地方更有一些創生與創新發展。我們已有很多基礎,但是我們好像把社會隔離、把產業隔離,有些人只在乎政商關係,或與選票、捐款有關係的這些商人。而不重視一般企業、社會的公共關懷與貢獻。台灣在民間投入公共服務發展上也有一定的成長。這個力量如何整合與凝結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地方有許多重要的審查會,大家一起面對面的討論,這種文化與制度,這種互動連結與合作精神,能夠結合社會產業將政府變成更為智能的力量。另外,許多會議議案有關公共事務的時候,甚至地方電台是否恢復等,也開放參與討論。討論過程中,許多民眾的熱情,讓我們要感受到民主在地方的實踐,它也會發展出公共機關或政府的免疫力與抵抗力的產生。雖然,有時候某些民眾會兇一點,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來自民間的抵抗力與監督熱情,民主政治是沒辦法健全的(J.…
![[徵求公告]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籌備會公開徵求會員](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19/12/徵求會員.png)
[徵求公告]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籌備會公開徵求會員
主旨:本會經內政部108年10月8日台內團字第1080282498號函准設立,並成立籌備會,茲公開徵求會員。 公告事項: 一、本會宗旨: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推展地方公共治理之理論知識與實務發展,以解決當前地方公共事務與政策問題,促進台灣地方社會的健全與穩定。…
![[活動資訊] 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11/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_20221210.jpg)
[活動資訊] 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地方治理在過去20年不僅成為學術界探討台灣地方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實務界也成為地方發展的重點方向,各種跟地方治理相關的創新作為,近年來在臺灣各地蓬勃發展,特別是融合公民參與的各種治理創新,包括社區營造、社區大學、協力社會服務、風險管理、韌性治理、參與式預算、地方創生等等,都可以看到以公民參與為特色的公私協力對地方發展帶來的重要轉變。 然而,地方治理概念及主要理論內涵原先來自西方,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所以被提出,關鍵在於西方民主國家政治環境系絡的轉變,特別是公民社會及第二、第三部門的發達,但這種環境系絡在台灣各地方是否發生同樣類似的轉變?另外一方面,雖然地方治理是學界及實務界都相當關注的發展方向,但理論界與實務界關注的焦點又是否一致? 在不同的生態系絡影響之下,臺灣地方治理發展似乎呈現出二元的趨勢。在都會區,比較傾向諸多學者所觀察到的多層次治理、多元化治理關係、權力或資源的互賴、及政策網路的管理等治理現象;特別在社區發展、第三部門參與、業務委外、公私合夥這些領域較為普遍;但在非都會地區,則呈現傳統社會生態影響較大的傾向,派系、黑金、甚至一些傳統民間組織的作用反而更能影響地方發展的方向。 本次研討會主題是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及公共事務研究所、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共同發起,從丁仁方老師的發想開始規劃,接續由王宏文老師帶領團隊,針對過去11年來,有關台灣地方治理領域的期刊論文、國科會計畫、書籍、與地方首長候選人所提出之政見,進行分類整理與分析,初步結果顯示國內學術界與實務界所關心的「研究主題(政策領域)」及「關切之重點」是不同的,為了瞭解可能的原因,及對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提供建言,研究團隊進一步訪談了5位公共行政學界的學者,受訪者也提供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將在研討會中發表初步的量化分析結果與訪談結果整理。 希望藉由本次研討會,集結國內政治、公行學界地方治理相關的27位學者,針對長期以來,地方治理研究取向與實務界所關心的議題或重點為什麼會產生差異(why),來進行研討,並展望未來,探討政治及公行學者未來可能的因應之道(what)、及如何實踐與落實的方式或方法(how),來具體且務實地回顧並展望,期能在臺灣地方治理理論與實務的互動、銜接、與發展上,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討論,以推動相關研究的多元發展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