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活動紀實]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

亭仔腳團隊 - 2021-10-16

[活動紀實]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

亭仔腳團隊

亭仔腳團隊

我們是一群關心臺灣地方公共事務的學術研究者、實務工作者,成立「亭仔腳ㄟ地方治理」網站,以表達對地方事務的關心、觀察、批判、討論與建言,並作為教學個案的交流平台。

亭仔腳於2021年10月2日(六)下午成功舉辦線上講座「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在前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院長江東亮教授,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趙永茂教授共同主持下,幾位分別具有醫學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者展開了對話。

江東亮教授首先簡介從公共衛生看防疫的幾項基本概念。若要阻絕病毒,則「入境管制」和「疫情監測」是首要的兩個要素。而在國境內,「群體免疫/社區防治」則是第三項要素,大家耳熟能詳的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以及疫苗接種等,都是疫情防治的重點。江教授提醒,「加零」並不是防疫的最終目標。從公衛的角度來看,重點在於如何處理可能染疫的風險人口、避免他們被傳染;一旦被傳染了,我們可以即時隔離患者給予治療,使其病情不至於惡化也不再傳染給其他人,就算有效的處理。

趙永茂教授則從民主治理的角度指出,疫情的管制,不只關係到國家的管控權力,更關係到國家與地方的權力分配與協力分工的問題、地方自主性與責任,以及社會的參與、協力和動員。同時,整個防疫治理與政策管理,涉及許多中央地方分權分工,需要建構多層次的協力治理網絡(multi-level governance network)/結構,使得中央得以一定程度的授權給地方自主治理。

接下來,江教授與趙教授依序介紹兩位引言人與三位與談人進行分享。

第一位引言人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他以「臺灣COVID19疫情的風險治理:歷史機遇、暴露度、脆弱度與韌性」為主題進行分享。

第二位引言人為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級醫師顏慕庸。顏醫師分享的主題為「科學與人文的省思」。

第一位與談人為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陳醫師分享的主題為「從醫療觀點看新冠肺炎治理」。

第二位與第三位與談人,分別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左宜恩,以及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左老師從治理與政策的角度,分享他對臺灣疫情治理的觀察。陶老師則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比較兩岸的疫情治理。

在所有講者均分享完畢後,現場參加者針對陶逸駿的政治體制/績效合法性話題發問。現場參加者以新北市首長在板橋社區大樓發生案例,就迅速將整棟居民隔離為例,詢問這是否跟中國很類似,特別是該名首長是具有高民意支持度的政治明星。

陶老師表示,除了政府迅速且強制的行動,還要看整個社會和民間在政策過程有無參與,有沒有表達自己的聲音和意見的機會。一但有了人性化考量,就可能延緩防疫時程,這就是政策與效果之間的權衡。如果民眾很快有共識並配合執行政策就沒問題,假如某些個體需求必須額外滿足時,就看體制如何顧及。

顏慕庸醫師也補充,高雄市或新北市首長這種以魄力執行隔離的案例,比起中國還是有差。中國可能才因一個個案就動輒封城篩檢幾千萬人口,台灣則仍採用六標準差的分區分流管理,做到分出熱區加強管理。由於這兩次的時間點出現在Delta病毒入侵台灣的緊張時刻,必須出手阻絕病毒往社區擴散。這是有效分區、分流管制以後,做到的最有效的、最低風險的、最小幅度的要求,這些在行政管理上是可接受而且必要的。一棟大樓裡的幾百位住戶,都還可再分成熱區和冷區,不一樣的個案也獲得不一樣的介入性措施。就他跟新北市衛生局首長的認識和了解,新北市在這些方面的細節都有顧及到。

主持人趙永茂教授在結語時提到,感謝幾位引言人和與談人從不同角度和面向,討論臺灣從SARS到這次疫情治理的情況。由於臺灣長久累積的社會資本,也才有機會在這次疫情中展現韌性(resilience)。這次疫情,也為臺灣政府和民間,留下寶貴的經驗。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地方治理團隊(王宏文教授)、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
補助單位:臺灣民主基金會

「亭仔腳ㄟ地方治理」提醒您:
1. 亭仔腳專欄做為網路意見交流平台,文章純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2.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圖文請註明出處。
3. 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留言時請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仇恨暴力、商業廣告等言論,本站將移除留言。

亭仔腳團隊

亭仔腳團隊

我們是一群關心臺灣地方公共事務的學術研究者、實務工作者,成立「亭仔腳ㄟ地方治理」網站,以表達對地方事務的關心、觀察、批判、討論與建言,並作為教學個案的交流平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