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地方創生案例的若干啟發

趙永茂 - 2022-01-05

地方創生案例的若干啟發

趙永茂

趙永茂

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自進入政治學研究所,歷經碩士、博士班的經歷,畢業後又回到政治系任教多年,曾經擔任社科院院長之職務,對於政治體制及實際運作,有其相當敏銳的研究。

汐止禮門里傅玲玉女士所創立的中正社區發展協會、新竹市南勢社區米粉貢丸節、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進駐的諾北爾大樓反毒社區、新竹縣新埔鎮文山社區的農村再生計畫、台北中正區忠勤里食物銀行、台中行德宮發便當案例、北愛爾蘭社區治理的公民基地案例與台灣社區大學案例,以及南投竹山何培鈞先生的小鎮文創、萬華區出租國宅及基督教一粒麥子基金會的長照案例等。也顯示中外在發展成功的地方治理,需要有完整的協力策略與合作網絡,以及需要背後一股哲學、精神與制度的支持。

后里薩克斯風產業、台灣各類茶特色產業、後龍好望角特定區、貢寮海洋音樂祭、許家怡所提的台灣毛巾產業、苗栗精密工業、窯業工業、陶笛產業、三峽藍染、金門的四大特展、台灣蘭花芒果台灣鯛、手工肥皂、善化胡麻油、台灣岡山螺絲(含博物館)、台中太陽餅、各類天空步道,以及通靈少女等,包括由外交部所籌辦的台灣廟會民俗文化展(歐洲巡迴展),均具有一定的地區與國際特色。值得進一步再創新與維護,也顯示台灣地方社會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在產業、文化與生態等方面的創新能力與生命力,許多地方的特色產業,創造不少台灣品牌與特色。但是這些品牌與特色,不但是在創新過程中需要有深入的結合、行銷與試驗、研究,甚至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檢討、翻新與連結,否則也會面臨在地方、區域或國際上衰敗或淘汰的命運。

台灣這些來自政府與民間個別策略的創新問題之外,更需要如前所述包括中央、地方政府機關,地方產業、社會、文化團體、企業、學術與教育機關乃至媒體的行銷與合作精神與文化的成長,換句話說台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對立與不信任必須要大力破除,需要建構更多的社會信任、協力與合作精神,增強更多議題、政策的討論與論述能力。

台灣近年來這些在地方創生案例的發展顯示,我們要的絕對不是政治口水,而是多一點地親、對社會及在地的誠摯,多一些對在地社會、歷史的感動,以及在地投入及創新的勤勞與精進。更重要的是,在地熱忱的鼓勵、投入與連結,並讓這些關懷與討論形成行動、連結與策略。

在許多國內外的成功案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長照、創生、防毒協力與合作網絡與策略的建構,需要從政治回到社會,需要從中央回到地方的主體性,政治與政府必須要謙卑的忘記政治與政黨的主體,回到社會、經濟(產業)與文化主體角色的動員。換句話說,許多地方及社區的長照、創生與產業協力網絡的建立,需要檢視地方社會(社區)、產業、各級學校協力潛在特性,提供國內外各類成功案例的研究參考資料,鼓勵地方提出相關協力計畫,與協力效益的自我評估,作為中央與地方政府補助與協助的參考。

此外,許多成功創新發展,的確建立在在地化的魅力與特色的塑造,有的特色和魅力是建立在新事物的開發與開創;也有是建立在舊特色、風貌的保持、維護與創新,形成超越在地,以及連結國際的特色。有很多案例談起來的確是以人潮與錢潮作為績效指標,包括貢寮老街的再造與復甦,但是也有像貢寮街有機書店及地方的文化、地理、環境或文物創生,並非全然是以人潮及錢潮作為指標,而是希望讓青年留鄉、愛鄉,以及讓中老年人願意返鄉,讓都市人多留念鄉野及村落。因此地方政府與地方社會、地方產業同時也應該要考慮到不只是古宅的改造,甚至也可以考慮如同國外許多地方創生的案例,重建部分地方的傳統特色地景。包括像台東池上的天堂路、野外、大地藝術劇場、樹海、花海廊道、作物群區及農村動植物群區、彩繪農村、地區文物或綠色公園。

台灣未來人口老化、長照議題以及未來年輕及地方新一代的發展,如何以地方未來的發展需求做一個連結,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地方的創生需要一波波的創生人才與專業工作者的投入。以西歐幾個先進國家的經驗,從小學及中學開始,即致力培養各種專業技術與職業人才,包括木工、園藝工、機工、髮工、醫(技)工、農工、技藝工、食藝工、社福工等熱愛職業、地方、社會的各級專業人才的培育,他們才是留在地方創生發展的主力,但是我們的教育並不重視這些。我們只重視那些可以考建中及台大的人才,然後讓其他年輕人流入打電動、吸毒、霸凌,只熱愛自己不熱愛社會及專業的人。因此我們不應只會大量留用許多外籍看護及工人,而不會讓在地人從中小學就開始熱愛、關心家人、家鄉及在地社會;即使在地老人照護的義工,政府也要支付他們一定的勞動經費,讓更多人願意來參與這些活動,他們有了基本的工資與工作,他們就可以進行許多地方的消費與經濟的活絡。其他各級專業年輕人力、社區創生、照護等相關人力的培養,也正是投入各級地方經濟、社會及文化創生動力與活力的來源。

英國、德國的強盛、不是建立在劍橋牛津及海德堡等大學的教育,而是非常重視各級的職業及社會責任及創新教育,事實上我們吃的食品、坐的車子、頭頂的髮型、穿戴的衣飾、我們家附近公園及文物的創新與維護,事實上是各級中下段班同學的創造與熱忱,但這些在台灣的教育中已經被忽略。因此我們要找回這些教育與生機,重視各級同學對家庭、社會、地方的熱忱及責任,這些也是未來地方創生改造與發展的真正主力,也是我們留住這些專業青年,以及讓更多中老年人願意留在地方的重要基礎。你到法國地方的小博物館,你會發現他們牆上掛的畫,畫的其實沒怎麼樣,但有些人認為他有地方特色與情感,他可能比畢卡索的畫還漂亮;你到劍橋或威爾斯的鄉下隨便一個pub,你可以坐在地上一面喝黑啤酒,一面看幾個來自中南美、非洲小樂團的演奏,你可以不必到小巨蛋五六萬人去聽某一個歌星的唱歌,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地方上這些地方化及國際化的小劇場或小聚場,而不是都市化擁擠的大歌星的表演。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是各種民俗化的藝術家、小歌星、小畫家、街頭小表演家,以及寫各種小劇本的小作家,這些小作家、小表演家是來自各藝術學院的學生,他們不是沒有出路、問題是我們怎麼樣重視他們。

問題在我們如何整合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力量,運用創生及創新的情報、知識,培育創新及推動的人才,運用政府及企業,以及地方有限的經費與資源,加以協助規劃及推動。特別是如何運用地方的文化、產業與地理特性,包括在地社區、老街、老倉區、老校區等進行創新設計,點亮偏鄉社會,活化、發掘及創造地方及區域的特色,包括文化、生態、社福及產業的特色。

參考資料:
鄭錫鍇,2021,地方增生、地方寄生及地方創生的政策演繹,2021 年第十三屆公共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實務論壇—與 COVID-19 共舞時代的國家政策、海洋法政、城市發展及地方創生議題之敘事對話研討會論文
王皓平,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的緣由與實務作法,亭仔腳的地方治理,https://localtw.org/how-japan-push-placemaking-a-practical-view/

首圖來源:Pexels

「亭仔腳ㄟ地方治理」提醒您:
1. 亭仔腳專欄做為網路意見交流平台,文章純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2.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圖文請註明出處。
3. 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留言時請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仇恨暴力、商業廣告等言論,本站將移除留言。

趙永茂

趙永茂

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自進入政治學研究所,歷經碩士、博士班的經歷,畢業後又回到政治系任教多年,曾經擔任社科院院長之職務,對於政治體制及實際運作,有其相當敏銳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