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治理化解傳統民俗與現代政策的衝突
隨著都市化與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台灣主要都市如:台北、台中、高雄等地逐漸發展成為具國際性的現代化都會區。在快速的現代化發展中,傳統文化仍然一定程度扮演著維繫地方、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許多民眾雖然已經習慣西化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仍保留許多傳統習俗,舉例而言,不少民眾每到農曆新年都會前往重要宮廟進香、為自己與家人祈求新的一年能事事順利、身體健康。中元普渡、媽祖遶境…等重要民俗活動,往往也吸引不少在地、甚至外地居民一同參與。 協助地方穩定、政策推動的幫手 地方宮廟組織除了作為宗教祭祀活動主要場所外,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更扮演著調解糾紛、協調地方大小事,維護地方穩定的重要角色。隨著都市化的開展,不少傳統宮廟仍保有維繫社會安定的重要功能,也成為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動各項地方治理活動的重要合作伙伴。 每逢農曆新年期間,上至總統下至地方政府首長,多會到地方宮廟發放賀歲紅包,藉此與民眾近距離「搏感情」,以強化與人民的連結、爭取支持。而地方政府推動重要政策活動時,也會爭取在地宮廟的支持、合作推廣,以提升政策成功的可能性。 2017年台北市政府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前,便邀請台北市內主要宮廟及社區組織,以熱鬧的陣頭、樂隊或花車…等方式,參與市府舉辦之宗教嘉年華活動,吸引市民對運動會的注意,同時推廣台灣傳統文化予世界各國。 而民間宮廟團體也大多願意配合地方政府的政策需求,建立友善的合作關係,同時也有利於爭取政府更多的補助,達到互助互惠的功效。對於政府而言,宗教團體可以協助促進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有效的各方(政府、民間及其他政策利害關係人)對話,並參與政策設計、執行、監督及評估等工作(UNDP,…
地方公共組織的新型態──行政法人
今年一月,臺南市美術館二館正式營運。該場館是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時尚建築,開幕不久即遇上農曆春節,吸引許多遊客,成為社群媒體上的打卡熱點。從地方治理的角度,南美館除了二館外觀吸睛,其另一特別之處,為臺南市政府政於…
地方治理需要政治及政黨改造
由於地方政治生態的不良,造成政商關係、樁腳問題、派系問題、黑金問題影響地方政府與議會的決策過程頗為嚴重。使得地方在這些政治生態與封閉性決策過程中,忽略地方各級利害關係人(團體)、以及專家的意見,形成政商、樁腳、派系的利益高於地方的公益性、必要性與正當性,形成地方專家、利害關係人與團體與地方議會及地方政府之間不信任的鴻溝,也使得地方政府推動開放、透明化地方決策過程,或推動地方治理的發展,有實質上的障礙與困難。 依其他先進國家的案例,許多即使非常專業的議題,還是要視其影響的層面,有時候還是需要各相關的利害關係者或在地的民意代表或專家的參與,因為許多政策是涉及到地方長期的發展,以及需要地方人民與團體的表示意見與協助。 臺灣二十幾年來,各種議題的政治、社會運動,以及社會團體及網路的快速發展,民間及社區的確已經慢慢形成一股關懷的動力,包括地方在地的許多工作坊、社區組織、社區大學、在地大學等,都已經發展出一定的基礎與經驗,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正面來看待未來台灣地方更開放、透明、更多監督力、以及各種公共參與制度的建立,希望這些發展對台灣地方政治生態的轉型與改造,應該還會有新的衝擊。 我們一面看國外的發展經驗與制度,一面也可以在反省與批判中,協助推進各種制度的建制與改善,也促成行政、議會及地方社會的反省及改革。 新北市的節電參與式預算、紐約911雙塔重建方案中公民會議參與討論及評估政府提案的案例,以及彰化海岸溼地保護工作坊的經驗。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代議者、行政官僚與人民、社會之間信任的成長,社會、經濟(企業)對政治與公共政策的關心,責任的增加,以及地方公共治理文化及行為的成長。 1991年我在劍橋參加一次劍橋西南工業區開發的公聽會,我們就可以看到不但有很多開發商及建商派人士參與(developmentalist),他們同時也邀請環境、綠色保護團體及人士參與(environmentalist),此外他們也邀請了許多歷史、文化、人類學者與專家參加(traditionalist…
地方創生需要教育及消費價值的變革
有關台灣未來地方創生的政策推動與發展,的確關係到台灣未來城鄉的再生發展,同時也關係到廣大的偏遠鄉區與地方縣市的未來。國發會希望我們能夠經由地方創生與設計翻轉來達到這一波地方創生發展的政策目的,事實上還涉及到許多有關地方發展的長期深耕以及永續經營的問題。 日本若干地方創生政策成功的案例與經驗,事實上台灣南北也有許多縣市、鄉鎮也同樣發展出許多成功的案例,問題我們如何將國內外這些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加以研究,提出這些案例在設計、資源、協力網絡,以及各種在地或設計、整合的因素,提供給各縣市與基層社會作為發展與討論、設計的參考基礎。 地方創生案例的成功,許多發展的確建立在在地化的魅力與特色的塑造,有的特色和魅力是建立在新事物的開發與開創,也有是建立在舊特色、風貌的保持、維護與創新,形成越在地,越國際的特色。 的確有很多將成功的案例,是結合在地的資源、物產、歷史與地理文物特色及空間的改造途徑加以發展出來。有很多案例談起來的確是以人潮與錢潮作為績效指標,包括貢寮老街的再造與復甦,但是也有像貢寮街有機書店及地方的文化、地理、環境或文物創生,並非全然是以人潮及錢潮作為指標,而是希望讓青年留鄉、愛鄉,以及讓中老年人願意返鄉,讓都市人多留念鄉野及村落。 因此地方政府與地方社會、地方產業同時也應該要考慮到不只是古宅的改造,甚至也可以考慮如同國外許多地方創生的案例,重建部分地方的傳統特色地景、地貌與歷史在地特色(包括地區性的博物館、特色館所、建築與空間)。包括像台東池上的天堂路、野外、大地藝術劇場、樹海、花海廊道、作物群區及農村動植物群區、彩繪農村、地區文物或綠色公園,當然也可以創造地區性的濕地與花園公園等。 其次,地方創生的政策,包括科技或產業的後續擴張與發展,以及地方文化、農業與中小型產業的創建與協力發展,如果我們連結前面所談的要同時根本的思考到地方的長期深耕以及永續經營,這裡面就關係到地方及社會另一個大創生的問題。 也就是要連結地方經濟與社會文化體質、基礎的創生與改造。這裡面又包括到地方教育、社會的基礎改造,我們還需要連結到地方教育、生活、經濟在未來創生與改造發展上的相關議題,如何一併思考與改造。 台灣未來人口老化、長照議題以及未來年輕及地方新一代的發展,如何以地方未來的發展需求做一個連結,更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而未來地方的年輕人、中年人與老年人的生計,如何跟這一波新的創生發展做一個連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地方的創生需要一波波的創生人才與專業工作者的投入,以西歐幾個先進國家的經驗,尤其從小學及中學開始,即致力培養各種專業技術與職業人才,包括木工、園藝工、機工、髮工、醫(技)工、農工、技藝工、食藝工、社福工等熱愛職業、地方、社會的各級專業人才的培育,他們才是留在地方創生發展的主力。各縣市高級農工職校,發展出的傑出農作、園藝設計、食品加工、石膏技術等技能技藝,常獲得全國性的優異獎,令人驚艷、鼓舞,他們正是未來地方創新的感動和動力。 其他各級專業年輕人力、社區創生、照護等相關人力的培養,也是投入各級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創生的動力與活力。地方創生不分經濟與文化,不分大經濟與小經濟,尤其需要特色、關懷、熱忱及行動。 我們不是只有關心地方大的科技園區的創生與發展,而是更要關心許多文化、歷史、社會創生與生機的發展;我們不是只有重視台清交的教育與創新,我們更要重視廣大的社會與職業的教育與創新,我們甚至更要關懷來自於中下層社會與職業教育的連結。 我們應該從地方的中小學的教育,就要開始重視中下段班同學專業技能及家庭、社會及文化歷史觀的培育,英國、德國的強盛、不是建立在劍橋牛津及海德堡等大學的教育,而是非常重視各級的職業及社會責任及創新教育,事實上我們吃的食品、坐的車子、頂的髮型、穿戴的衣飾、我們家附近運動公園及食衣住行等生活文物的創新與維護,但這些在台灣的教育中已經消失與被忽略。 因此我們應該要找回這些教育與生機,他們才是未來地方創生改造與發展的真正主力,也是我們留住這些專業青年,以及讓更多中老年人願意留在地方的重要基礎。 你到法國地方的小博物館,你會發現他們牆上掛的畫,畫的其實沒怎麼樣,但有些人認為他有地方特色與情感,他可能比畢卡索的畫還漂亮。 你到劍橋或威爾斯的鄉下隨便一個pub,你可以坐在地上一面喝黑啤酒,一面看幾個來自中南美、非洲小樂團的演奏(特色),你可以大可不必到小巨蛋五六萬人去聽某一個歌星的唱歌。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地方上這些地方化及國際化的小劇場或小聚場,而不是都市化擁擠的大歌星的表演。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是各種民俗化的藝術家、小歌星、小畫家、街頭小表演家,以及寫各種小劇本的小作家,這些小作家、小表演家是來自各藝術學院及各地農工學校的學生,他們不是沒有出路、問題是我們怎麼樣支持他們,鼓勵他們。而不是只有重視那些台清交及成功大學畢業的學生。換句話說,地方的創生還是需要教育政策的系統配合,以及整個社會分配及消費價值的轉變與變革。 首圖來源:…
《產業創新條例》落日、修訂與地方產業創新挑戰
作者:韓保中(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及執行主席Klaus Schwab,於2018年11月發表〈全球化4.0—所指何意〉(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