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活動紀實]從醫療觀點看新冠肺炎治理

[活動紀實]從醫療觀點看新冠肺炎治理

亭仔腳於2021年10月2日(六)下午成功舉辦線上講座「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在前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院長江東亮教授,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趙永茂教授共同主持下,幾位分別具有醫學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者展開了對話。 臺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醫師,以人類社會從1980年代起經歷三個著名的新興新感染症開場: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在1981年被科學家觀察到,歷經三年,到1984年才確認病原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第二,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科學家只花了35天就確認病原。而這波COVID-19,科學家自2019年底到一月10日,便迅速地在11天內完成新物種鑑定及全基因定序並公布給全世界。 陳醫師指出,新興感染症的出現是必然,而非偶然的。21世紀至今不到二十年,就已經出現了七種已知的新興感染症。然而,過往新興感染症的出現,並沒有真正帶給人類戒慎恐懼的心態,特別是渡過2003年的SARS及2009年的H1N1全球性流感之後,人類反而形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以為遇到新興感染症只要短時間內口罩戴一戴手洗一洗就行了。為此,陳醫師認為,我們沒有從先前的經驗中得到很好的學習,必須更加戒慎小心。 回顧2020年以來的邊境防禦,臺灣雖然在2020年一月率先做出與中國斷航的決策,卻直到一至兩個月後,才逐漸調整西方或其他國家的旅遊警示燈號或斷航。陳醫師認為,這當中或多或少摻雜了經濟、政治或其他因素的考量,不一定是純然的以流行病學的風險高低所下的決策。他因此建議,認為邊境檢疫決策應該有更科學化的依據,並減少非公衛考量的成分。 接下來,陳醫師討論現代醫院面對傳染病疫情的侷限。首先,既有醫院「即時性」的經營理念,缺乏突發大量傷患的預備處理能量(capacity)。第二,健保制度下住院病床的縮減與急診的壅塞,特別是在醫學中心中。第三,醫療人力,特別是醫護人力的短缺。第四,則是現在化醫院所採取的密閉空調式的建築設計,造成遇到高度傳播力的呼吸道疾病時需要更多的「負壓隔離病房」。陳醫師提到,COVID-19帶來的衝擊不只有染疫的病人,因為醫療資源的排擠效應,也對其他非疫病的重症病人帶來影響,像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中風,嚴重創傷等的病人,造成在這段時期的照護品質多少有下降,進而影響病人的存活預後,這是疫情連帶而來的額外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動態做出調整,才能面對持續而來的風險。 關於疫苗的話題,陳醫師表示,新藥開發需要相當高額的研發成本和時間投入。各國依據其具備不同的資源稟賦、技術條件、時間因素、以及創新科技發展的考量,做出對該國最有利的佈署。我們無法去說哪一個國家的疫苗研發與採購策略比較好,哪一國比較不好,只能說,大家應根據各自情況發展各自的疫苗政策。 針對臺灣民眾對於「清零」的嚮往,陳主任表示,一味抱持這個思維是不對的,那不僅不必要,也會付出額外的社會與經濟成本,以及像是人心隔閡的負面效果。只要醫療量能負荷力足以提供重症病人的診治,大家就不需要迷信清零。此外,疫苗施打的目的也不是清零,而是當疫苗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可有效降低重症的發生機率。即便民眾真的染疫了,也不會造成醫療量能的負擔,甚至造成醫療資源的匱乏或崩潰。 最後,陳醫師給出四個結論。第一,過往新興感染症的出現,並沒有真正帶給民眾戒慎恐懼的心態,無論是沒有經歷過SARS的全球各地,或者即便經歷過SARS的國家也都是。根據陳醫師觀察,民眾的表現可說比中央政府好,而中央政府又比地方政府好。這也呼應了林宗弘研究員提到「社會資本」的概念。 第二,臺灣舉國上下,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普遍缺乏持續風險評估與預應式管理的能力。 第三,邊境檢疫決策應該有更科學化的依據,以及更少「非公衛」因素的考量。且這方面的決策權在中央而非地方。 第四,國家資源對於醫療防疫科劑的投注,應有更全面的衡量與精算。 延伸陳醫師提到疫苗的話題,主持人江東亮教授也補充:臺灣從1980年代起在發展B型肝炎疫苗,以及1990年代起的國家生物科技發展計畫,都遇過艱辛的困境和問題。陳醫師所提「科學可否妥協,到什麼程度?」的問題,防疫和疫苗過程中的科學、政治、商業因素該如何一併考慮,這些都是大家可以思考的。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地方治理團隊(王宏文教授)、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補助單位:臺灣民主基金會 首圖來源:…

亭仔腳團隊 2021-10-16
[活動紀實]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科學與人文的省思

[活動紀實]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科學與人文的省思

亭仔腳於2021年10月2日(六)下午成功舉辦線上講座「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在前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院長江東亮教授,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趙永茂教授共同主持下,幾位分別具有醫學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者展開了對話。 顏慕庸醫師目前為振興醫院傳染科主治醫師。顏醫師早期曾主動投入2003年對抗SARS的行列,主持人江東亮教授因此表示,顏醫師的行為,可說是臺灣社會資本展現的例子之一。 顏醫師從2003年SARS的管制談起,強調「動線管制」…

亭仔腳團隊 2021-10-16
[活動紀實]臺灣新冠肺炎疫情的風險治理:歷史機遇、暴露度、脆弱度與韌性

[活動紀實]臺灣新冠肺炎疫情的風險治理:歷史機遇、暴露度、脆弱度與韌性

亭仔腳於2021年10月2日(六)下午成功舉辦線上講座「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在前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院長江東亮教授,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趙永茂教授共同主持下,幾位分別具有醫學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者展開了對話。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從災難治理分析臺灣的疫情防治,並認為可以與公衛角度互補。他引介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用於處理氣候變遷議題的社會風險函數,作為分析防疫的框架: 疫情風險(risk)=災害潛勢(hazard)x…

亭仔腳團隊 2021-10-16
[活動紀實]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

[活動紀實]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

亭仔腳於2021年10月2日(六)下午成功舉辦線上講座「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在前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院長江東亮教授,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趙永茂教授共同主持下,幾位分別具有醫學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者展開了對話。 江東亮教授首先簡介從公共衛生看防疫的幾項基本概念。若要阻絕病毒,則「入境管制」和「疫情監測」是首要的兩個要素。而在國境內,「群體免疫/社區防治」則是第三項要素,大家耳熟能詳的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以及疫苗接種等,都是疫情防治的重點。江教授提醒,「加零」並不是防疫的最終目標。從公衛的角度來看,重點在於如何處理可能染疫的風險人口、避免他們被傳染;一旦被傳染了,我們可以即時隔離患者給予治療,使其病情不至於惡化也不再傳染給其他人,就算有效的處理。 趙永茂教授則從民主治理的角度指出,疫情的管制,不只關係到國家的管控權力,更關係到國家與地方的權力分配與協力分工的問題、地方自主性與責任,以及社會的參與、協力和動員。同時,整個防疫治理與政策管理,涉及許多中央地方分權分工,需要建構多層次的協力治理網絡(multi-level…

亭仔腳團隊 2021-10-16
[活動資訊]地方創生政策與個案研討

[活動資訊]地方創生政策與個案研討

面對高齡社會、低出生率與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的挑戰,政府提出地方創生政策因應,以2019年為我國地方創生元年,藉由地方政府、大專院校、研究機構、企業與在地組織…等單位合作推動相關方案,以夥伴協力之方式,探尋地方特色DNA、串連起地方的產業及歷史文化,期能創造地方生機、生意與生命,為地方永續發展開展出新的可行之道。 地方創生政策推動迄今三年,已有許多案例、典範,各有其特殊的在地傳統文化及產業發展脈絡,地方如何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創生之道?地方事業又是如何從無到有,成為具有豐富創造力與行動力的成功案例?不同的典範之間,發展的要素有無異同?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謹定於2021年10月29日星期五下午1:30至5:30,舉辦「地方創生政策與個案研討」線上研討會,期能藉由本次研討會的分享與討論,了解臺灣地方創新力的生成、發展與影響。 時間:2021年10月29日(五)下午1:30-5:30(1:15開始連線)地點:會前提供報名成功者Cisco…

亭仔腳小編 2021-10-14
只在夜間和六日工作的地方議會!?

只在夜間和六日工作的地方議會!?

在日本的「地方議會」(含都道府縣、市町村議會),全部的議員人數為3萬2千多人,總體人數是國會議員的45倍。但該國主要的新聞報導內容,盡是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國會)與「霞ヶ関」(各省行政中樞)的新聞。地方民眾因新聞報導大多知曉國會參眾兩院議長,但對於所屬縣份的議會議長或是市町村議長為何人?這可能就會難倒多數所屬的地方民眾。不少的情況是有些議員登上全國版的新聞,是因為該等議員發生「不祥事」(例如酒醉駕車、議會脫序言論、不當贈賄、猥褻女性、利用公務出國機會打高爾夫球等等情事)爆發後,才讓民眾知道地方議會議員為何許人也。…

王皓平 202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