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海洋廢棄物3R運動的實踐與挑戰](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7/20220709.png)
[活動資訊] 海洋廢棄物3R運動的實踐與挑戰
海洋廢棄物被聯合國定義為「遭人為處置、丟棄、或遺棄進入海岸或海洋環境的任何持久性、人造或加工的固體」。其中,又以進入環境後分解緩慢的塑膠廢棄物對生態帶來之危害最深。因此,海岸治理,以及透過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回收(recycle)合成之3R策略有效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已刻不容緩。 以距離臺灣相近的日本為例,日本已於2018年修正《海岸漂著物處理推進法》、2019年修正《綜合有效推進海岸漂著物對策的基本方針》,近年還陸續制訂《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畫》、《海岸漂著物等區域對策推進事業》(地方回收提供補助)、《塑膠資源循環戦略》等計畫,並推動了Plastic…
![[活動資訊] 荷蘭能源轉型與減碳政策發展與對臺灣的啟發](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5/284137567_1009651289683156_8461071328637191171_n.png)
[活動資訊] 荷蘭能源轉型與減碳政策發展與對臺灣的啟發
在西歐各國中,荷蘭由於國土面積與經濟表現與臺灣相近,被認為是值得臺灣借鏡的對象。為因應氣候變遷,荷蘭政府於2019年6月公布《國家氣候協議》(Klimaatakkoord,…
![[活動資訊] 第七屆「地方公共治理與發展」研討會](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2022030058s.jpg)
[活動資訊] 第七屆「地方公共治理與發展」研討會
由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主辦,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協辦的「地方公共治理與發展研討會」,今年來到第七屆,臺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亦為本次研討會協辦方,理事長、秘書長、副秘書長和幾位理事均為參與者。 時間:2022年4月22日(五)09:00~16:40地點:東海大學推廣部國際會議廳 議程內容 08:30~09:00…
![[活動資訊]重劃台灣百年願景──行政區劃論壇](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重劃台灣百年願景-行政區劃論壇.jpg)
[活動資訊]重劃台灣百年願景──行政區劃論壇
行政區劃議題關乎台灣未來長遠的發展,影響重大,大新竹合併議題拋出以來,媒體相關報導多聚焦於縣市合併對選舉的影響,卻忽略了對於台灣區域發展的整體願景規劃。…
![[團隊名單]社團法人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第二屆理監事及工作人員名單](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1/亭仔腳ㄟ.jpg)
[團隊名單]社團法人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第二屆理監事及工作人員名單
社團法人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於2022年1月8日(六),舉行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通過新年度工作計畫草案及收支…
![[活動資訊]後疫情時代的超前部署議題與策略](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1/12/264088635_1564750220556425_2183237990315820711_n-742x742.jpg)
[活動資訊]後疫情時代的超前部署議題與策略
由臺北市林晉章前議員創辦的台灣地方議員聯盟(TCF),即將在本週五(12/10)線上舉辦年會,且與2021第五屆「亞洲地方…
![[活動資訊]地方立法權的爭議與未來發展](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20211106.png)
[活動資訊]地方立法權的爭議與未來發展
《地方制度法》明確區分了直轄市、縣(市)與鄉(鎮、市)的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地方自治團體對於自治事項的自治立法權獲得鞏固,其中第26條更賦予直轄市、縣(市)之自治條例得規定10萬元以下罰鍰或其他種類行政罰,使自治條例具有實際規範效力。 然而,我國多數單行法並未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權限,使得中央與地方均難以確定其固有的權限範圍。這兩年來,由於中央與地方對於空污防治、防疫公衛與萊豬肉品的觀點不同,相較於中央法律的寬鬆,地方自治團體為保障住民生活,多利用通過自治條例規定更嚴格行政罰。而中央政府面對規定有罰則的地方自治條例,雖然可以透過核定實行法律監督,但是為了避免不核定後,地方自治團體可以依法聲請釋憲,有時候,中央政府採取拖字訣,既不核定又不是不核定,造成法制作業怠惰。最新的爭議則是,當地方自治條例附有罰則,但是地方自治團體堅不送至中央目的主管機關進行核定程序下,地方自治條例是否直接生效? 為了探究上述攸關地方立法權的爭議與未來發展的諸多議題…
![[活動資訊]新住民在未來臺灣地方發展上的重要性](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20211030.png)
[活動資訊]新住民在未來臺灣地方發展上的重要性
臺灣擁有一個族群融合的社會,過去所熟知的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與原住民族,近年人口群體有更多的變化,新住民加入我國社會,成為臺灣多元文化的生力軍,依照移民署的統計,我國現今從國外來臺灣結婚與定居的人口比例,分別是中國大陸(63%)、越南(20%)、印尼(5%)、港澳(3%)、菲律賓(2%)、泰國(2%)、柬埔寨(1%)、日本(1%)、韓國(0.3%)及其他(4%)。 新住民作為臺灣社會的一份子,不只是依附於家庭及經濟生產的要素,更是臺灣成長與良善發展的重要成員。過去對於新住民或視為經濟與社會地位的弱勢者,在陌生與語言隔閡的影響下,對於新住民的認識還有更多可以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演進,許多部門機關培力與賦權措施的協助,以及新住民自身的努力下,逐步展現他們的特點與在這塊土地上的付出,以及多元文化融合後的成果。 新住民為臺灣的努力與付出有目共睹,作為住民或公民亦有其可投入與貢獻之處,如何進行在地連結與發展,實為地方治理可以觀察與探討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到暨大人文學院院長陳佩修教授主持、暨大東南亞學系李美賢教授引言,以及前立法委員、台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林麗蟬創辦人、桃園市政府新住民聯合服務中心張瑜庭副執行長、淡大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全英語學士班何景榮助理教授一同與談,分享彼此的經驗與看法。 時間:2021年10月30日(六)上午10:00-11:45(9:45開始連線)視訊連結:https://meet.google.com/xmt-gzqo-iqu(Google…
![[活動紀實]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比較兩岸的疫情治理](https://localtw.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vecteezy_covid-19-mask-and-red-heart_1946335s.jpg)
[活動紀實]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比較兩岸的疫情治理
亭仔腳於2021年10月2日(六)下午成功舉辦線上講座「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社會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對話」。在前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院長江東亮教授,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趙永茂教授共同主持下,幾位分別具有醫學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者展開了對話。 從新冠肺炎看防疫與災害治理:治理與政策角度的觀察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左宜恩從災害治理與政策的角度指出,臺灣在2020年很常提到「超前佈署」。2021年五月起疫情爆發後,似乎不太能討論這個概念。但自2021年九月、十月起,當疫情趨緩,大家可以持續思考疫情治理的下一步是什麼,需要哪些準備,並提早著手。 關於先前引言和與談提到的「韌性」(resilience),左老師將它比喻成醫學上的免疫力,認為我們可將韌性看成人類或社會對災難的免疫力。如果在遭受一個災害以後,可以鍛鍊出免疫力,則我們無形中會更強健,也可減少未來遇到相類似災害時的傷害程度。從這次疫情來看,全世界和臺灣都還在慢慢鍛鍊中,強化免疫系統。在這當中我們見到的社區互助現象,人民積極地配合措施,都是有效控管的原因。 其次,屏東枋山那戶從祕魯回來的染疫家庭被標籤化的後遺症,則需要彌補回來。我們無法苛責民眾做出標籤化的行為,畢竟社會因疫情受到嚴重的創傷,需要找到舒緩出口。2003年SARS的創傷,造就了2020年的COVID-19有辦法做到超前佈署,且民眾自動自發的程度,比政府呼籲的還多,這就是社會從過往的創傷記憶中學習和強壯。只是,創傷留下來的傷疤能否癒合,也需要時間來努力。 從治理的角度,左老師也點出一些因疫情打開的政策窗。例如,過往以視訊進行的遠距醫療與長照受到諸多限制。那麼,這次疫情恰好提醒了我們,醫療體系必須針對不同情境設計因應方式。 最後,左老師從法律觀點反思一些相互矛盾的目標。COVID-19疫情讓民眾習慣了「不自由」,包括了邊境檢疫、實名制等等,高雄市與新北市也曾出現對住戶進行強制隔離的處置,其實這些都是對人身自由權的剝奪,在以清零為目標的前提下,民眾彷彿都願意犧牲自由。但實際情況是,全世界都不可能做到清零的境界。因而,「防疫和清零」與「開放邊境管制,與世界往來」,成為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標。從「人」的角度出發,老百姓會從創傷的記憶中學習。這些記憶,既包含對於疾病的感受,也包括政府政策的反應。當過往民眾具有的「清零」期待可能無法達成,且疫情平穩後的「新常態」生活到來,許多原先帶有衝突的原則該如何共處,即為我們接下來須面對的課題。 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比較兩岸的疫情治理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陶逸駿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他指出,臺灣政治人物和民眾在討論及批判台灣防疫和治理時,很常以中國作為參照對象,覺得中國防疫做得很好,而臺灣應借鏡中國。他特別提醒,由於政治體制脈絡不一樣,必須注意兩岸防疫政策邏輯和思維的不同。中國的防疫成效背後,有其體制秩序作為基礎,也得付出相應代價,未必適用在臺灣。 首先,中國從最初的掩蓋、疏失,到以各種阻斷式、強制性措施收效。這種應急、抗災風格,跟中國政府過往治理邏輯一脈相承。無論中央或地方,都可觀察到類似的應急治理。中國各地疫情此起彼落,只要約兩週就能解決,與潛伏期一致,正因為中國可做到即便只有幾個確診案例就近乎封城。除了重點區域隔離,對於個人資訊的掌握和追蹤也很有效。由於體制性質使然,中國本來就擅長壟斷、干預社會資本流動,許多隔離、追蹤、疫苗施打等措施是建立在這套體制下。因此,臺灣如果要參照中國做法,必須有所意識,哪些方案可以參考,哪些不行,其背後的邏輯到底為何。 以臺灣很常討論的「方艙醫院」為例,陶老師表示,這是中國慣有的「戰時思維」產物。這種思維下,最高權力意志可隨意將特定議題提升到生死存亡高度,並且使個人完全服膺於大共同體的需要。這個生死與共的大共同體,雖然能有效執行防災政策,卻也完全凌駕個體的欲望和需求。 此外,當臺灣社會可見對各種疫苗品牌的討論與根據意願登記接種,媒體也持續公開討論疫苗接種之不良反應甚至死亡案例時,中國早已同樣以戰時思維佈署疫苗政策。官方早早宣揚中國疫苗的研發成果,在公共討論與媒體的資訊傳播中,也罕見打完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或死亡案例資訊,政府體制可輕易予以壓制。而臺灣則是在因果關係釐情前,就已引起眾聲喧嘩。 再來,陶老師表示,臺灣防疫的績效合法性存在緊張。各種質疑不絕。延續顏醫師和左老師提及「防疫措施剝奪人身自由權」的討論,陶老師指出,臺灣從未實行真正的封城,若真的執行,民眾也一定怨聲載道。取而代之的是更系統性的協商和分流管制。西方各國即便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