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日本富山市「緊密型城市」的推動經驗與成效

王皓平 - 2023-01-01

日本富山市「緊密型城市」的推動經驗與成效

王皓平

王皓平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日本富山縣富山市位於該國本州中央的「日本海」側,轄區面積約為1240平方公里,人口為41.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0人。而這樣的人口密度,位居全日本47都道府縣第43名;換言之,富山市這個城市的空間安排較為「空曠」,全市人口及市轄公共設施「散佈」在全市各個區域。

一、富山市的城市典範移轉

會有上述的城市發展,主要是在2000年以前,整個城市是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設計,因而使得這個城市的空間佈局隨人口的成長逐漸向外「蔓延」;衡諸2000年以前的基底政策邏輯,基本上是「大就是好」(bigger is better)的城市思考定位。但日本的全國總人口在2010年前後達到高峰後「持續減少」;就富山市來說,也在2014年達到人口高峰,隨後數年每年以數百人到一千人的速度減少;也因此,富山市市中心地區逐漸產生「空洞化」現象(重藤さわ子,2020:18-19)。而在人口規模減少的情形下,大就不一定是好,可能「大而無當」、「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並且可能徒增總體交通運輸的「碳足跡」。

也因此,富山市在2000年前後,對於該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了一次都市發展願景的「典範翻轉」(paradigm shift)。總體來說,2000年以前為「都市擴散型」與「郊外開發型」的都市建設構想;而在2000年之後,契機起始於「森雅志」新當選富山市市長,新市長認為過去的富山市是家庭自有汽車的年代,到哪裡都必須仰賴道路;然而,這樣的作法對於不用車的市民極不方便。加上富山市人口減少之後,下水道建設仍持續向更郊外的地方延伸,垃圾蒐集的區域更廣,這使得市政「行政成本」大增。此外,富山市市中心的空疏,使得富山市政府(役所)在自有財源大項目的「固定資產稅」及「都市計畫稅」的稅收金額減少。這更迫使富山市必須進行變革(森雅志,2020:3-4)。也因此,森雅志上任之後,隨即推動市政翻轉計畫,由「自家汽車延伸散佈型城市」轉變為「大眾輕軌運輸緊密型都市」。

二、富山市緊密型城市的實踐作法

森雅志上任後,以「緊密型城市」(compact city)的理念,推動富山市的城市改造。其基底理念在於「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一個城市的有效率運作,自然要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換言之,一個城市的「密度」與「容積」應該要加大。此外,緊密型城市應致力於「大眾運輸」,使高密度的人際移動有效率,同時更可免去城市中心的汽車塞車問題。第三,市區空間的混合使用,這可使得移動距離縮短,降低交通需求,甚至用「步行」的方式就可抵達目的處所。最後,因為緊密型城市的推動,將可保持都市郊外地區的綠地與森林,達到環境生態保護、永續城市的目標。而就富山市的實際作法,與上述理念相距不遠,其「三本柱政策」分別為:公共交通的活性化、鼓勵居民遷居到公共交通沿線地區、富山市中心區域活性化。

上述三本柱政策的具體措施如下:發展城區環狀線電車、將廢校的小學改建為醫療福祉的複合大樓、市中心區域打造市民交流廣場、用鐵路及輕軌串連城市內各重要據點、誘導民眾遷居於都市城區區域與公共交通沿線區域,以及建立65歲以上高齡者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的優惠折扣制度。

三、富山市緊密型城市的推動成果

富山市推動緊密型城市,雖然全富山市的人口減少,但富山市的城市中心的小學,其學生數自2007年起逐年穩定成長;而就城市中心的「地價」來說,依2019年的調查,連續五年為正成長的情形,這也使得富山市役所有相當的稅收可以投入下一階段的都市建設。這正說明富山市的人口交流與經濟交易,主要在都市欣心內,城區範圍收縮,讓城市資源的效益提升。

展望未來,富山市正致力於SDGs模範城市的發展目標,達成全富山市的永續經營發展;該市初步選定的政策主軸為「水」資源保護,其範圍包括河川整治與海洋垃圾減量。此外,富山市也自我定位為都市政策的實驗場域,希望透過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針對新興政策課題用ICT技術、整合產官學研的智慧來研提新時代的對應解決方式。

四、對於臺灣的啟示

我國全國人口在2020年前後出現了翻轉,由「正成長」經過「峰頂」後,轉變為人口「負成長」的局面;換言之,出現出生數大於死亡數「生不如死」的情形。我們從這幾年的數據觀察,不只是偏鄉縣份,甚至連臺北市、臺南市與高雄市這樣的大都市,都出現了人口減少的情形。過去三十年,我國的城鄉風貌大致為都市城區向外擴散到郊區發展的「蔓延」過程。若某都市人口成長,那蔓延將可緩解都市擁擠、過度發展與發展飽和的問題;但若是人口減少,那將會帶來都市中心空洞化,以及公共設施利用不經濟的情形。

以臺北市來說,1990年前後的人口數量曾經高達280萬人,但現今(2022年),人口已不到250萬人。這也就是說,臺北都會圈的都心地區人口逐漸流失,而且過去數十年傾全國之力所建設的臺北市,其公共設施並未獲得充分利用。相反地,我們看到臺北都會圈在蛋黃區的大力開發,淡水、林口、三峽、汐止、鶯歌與龜山人口成長快速,而且這些人多是往返臺北的通勤者或通學者。如此擴張、蔓延的結果,造成通勤距離拉長、碳足跡也變長、空氣污染嚴重、郊區過度開發,以及臺北市都市更新進度緩慢等等的情形。如今,我國已進入人口負成長的境地,擴張之後的臺北都會將成大而無當的局面,或許富山市「緊密型城市」的經驗可作為我國的借鏡。

參考資料
 重藤さわ子,2020,〈コンパクトシティ政策がもたらした産学民の変化 ―コンパクトなまちづくりとエコシステムの構築〉,收錄於《富山型コンパクトシティの構想と実践》頁17-62,東京:学校法人先端教育機構。
 森雅志,2020,〈世界水準の「上質なまち」を目指して ―コンパクトシティ構想の理念〉,收錄於《富山型コンパクトシティの構想と実践》頁1-16,東京:学校法人先端教育機構。

首圖來源:iStock

「亭仔腳ㄟ地方治理」提醒您:
1. 亭仔腳專欄做為網路意見交流平台,文章純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2.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圖文請註明出處。
3. 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留言時請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仇恨暴力、商業廣告等言論,本站將移除留言。

王皓平

王皓平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