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地方治理在過去20年不僅成為學術界探討台灣地方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實務界也成為地方發展的重點方向,各種跟地方治理相關的創新作為,近年來在臺灣各地蓬勃發展,特別是融合公民參與的各種治理創新,包括社區營造、社區大學、協力社會服務、風險管理、韌性治理、參與式預算、地方創生等等,都可以看到以公民參與為特色的公私協力對地方發展帶來的重要轉變。 然而,地方治理概念及主要理論內涵原先來自西方,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所以被提出,關鍵在於西方民主國家政治環境系絡的轉變,特別是公民社會及第二、第三部門的發達,但這種環境系絡在台灣各地方是否發生同樣類似的轉變?另外一方面,雖然地方治理是學界及實務界都相當關注的發展方向,但理論界與實務界關注的焦點又是否一致? 在不同的生態系絡影響之下,臺灣地方治理發展似乎呈現出二元的趨勢。在都會區,比較傾向諸多學者所觀察到的多層次治理、多元化治理關係、權力或資源的互賴、及政策網路的管理等治理現象;特別在社區發展、第三部門參與、業務委外、公私合夥這些領域較為普遍;但在非都會地區,則呈現傳統社會生態影響較大的傾向,派系、黑金、甚至一些傳統民間組織的作用反而更能影響地方發展的方向。 本次研討會主題是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及公共事務研究所、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共同發起,從丁仁方老師的發想開始規劃,接續由王宏文老師帶領團隊,針對過去11年來,有關台灣地方治理領域的期刊論文、國科會計畫、書籍、與地方首長候選人所提出之政見,進行分類整理與分析,初步結果顯示國內學術界與實務界所關心的「研究主題(政策領域)」及「關切之重點」是不同的,為了瞭解可能的原因,及對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提供建言,研究團隊進一步訪談了5位公共行政學界的學者,受訪者也提供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將在研討會中發表初步的量化分析結果與訪談結果整理。 希望藉由本次研討會,集結國內政治、公行學界地方治理相關的27位學者,針對長期以來,地方治理研究取向與實務界所關心的議題或重點為什麼會產生差異(why),來進行研討,並展望未來,探討政治及公行學者未來可能的因應之道(what)、及如何實踐與落實的方式或方法(how),來具體且務實地回顧並展望,期能在臺灣地方治理理論與實務的互動、銜接、與發展上,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討論,以推動相關研究的多元發展與深化。…
[活動資訊] 生態物流與城市低碳運輸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統計,物流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占全球總量的7%。其中,「貨物流通」已占全球城市交通運量的四分之一,每年貢獻近四成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城市貨運」(urban…
[活動資訊] 青年投入地方公共事務的機會與未來
大眾民主時代有不同的選民年齡層與群體類型,其中,青年是最具活力、創意與行動力的群體,過去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
漢堡港城的永續發展與社會治理
2015年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希望2030年能夠達成17項目標,包括終結貧窮、性別平權與消除飢餓等,由於氣候變遷影響,永續城鄉及氣候行動等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項目(UNDP, 2022a)。Hiromi…
誰作球我打:議員質詢的資訊從何而來?
議員質詢,是民主制度中重要的監督工具,也是民眾日常會重視與關心的行為之一。每逢施政總質詢時,議員質詢的行為總會受到媒體關注。例如,某直轄市議員在質詢時,常會贈送市長禮物,以諷刺他的施政與個人行為;曾有某縣議員在質詢時,拿出毒品當作道具,因觸犯法律而被裁罰,引起全國注意;另外,有些議員在質詢時使用尖銳的言語,使政府官員無言以對。議員的這些質詢行為,經過媒體報導後,往往成為茶餘飯後的熱話。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議員質詢的內容,資訊是從哪裡來?作者繼上次介紹質詢的不同形式,包括口頭與書面質詢的目的、功能與差異外(見議員質詢:表演還是實事求是?),本文試圖從學術觀點,探討議員質詢的內容,並以資訊政治學的觀點,剖析議員質詢的內容會受到什麼因素影響? 資訊政治學的觀點 在台灣,不同縣市的口頭質詢時間各有差異。例如,台北市每位議員的發言時間為40分鐘,苗栗縣則是45分鐘。在有限的時間裡,議員不可能無止盡地提出問題。議員問些什麼問題,取決於其所關注的議題,以及資訊的掌握程度。以資訊政治學(politics…
[活動資訊] 臺灣傳統宗教在地方的連結、深化與未來挑戰
在快速的現代化發展中,臺灣傳統宗教一定程度扮演著維繫地方、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許多民眾雖然已經習慣於西化的生活模式,不過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習俗,一些重要民俗活動例如中元普渡、媽祖遶境,也往往吸引不少在地甚至外地居民一同參與。甚至有部分傳統宗教組織更扮演著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火車頭的角色,例如宜蘭縣二結王公廟藉由舉辦萬人搬廟活動,成功凝聚社區認同感,有效推動社區發展。 近年來,雖然我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大多能與地方重要傳統宮廟建立有效運作之地方宗教治理網絡,然而傳統文化活動與政府政策之間所產生的零星衝突,卻也為治理伙伴關係能否有效維持,埋下不確定的種子。例如2017年環保署為求降低空氣污染而推動宮廟減香運動,立刻引起全臺宮廟界譁然;部分宮廟則因為祭祀或慶典活動所帶來的噪音及空污問題,成為民眾購屋時不願與之為鄰的「嫌惡設施」(locally…
[活動資訊] 離島地方創生發展概況、問題與展望
行政院曾宣佈2019年是臺灣的地方創生元年,地方創生政策推行至今已有3年多的時間,在不同縣市已有許多的成功案例,對於臺灣本島的地方創生成果已有相關的發展與推廣,讓有志於從事地方創生的人們可以相互學習與思考精進之道,而與資源豐富的本島相較之下,離島的地方創生需求更形迫切。 然而,離島的在地經濟、社會、地景與文化等條件均有所不同,難僅以一套判準來審視地方創生的作法。對於離島地方創生經驗的深入討論,將能夠讓我們了解離島地方創生的發展現況與問題,嘗試提出更進一步的加強之道。 本次座談將邀請幾位離島地方創生的產官學代表,藉由與他們的線上對談,了解離島地方創生經驗、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相互交流可以採行的作法與措施,也可以作為借鏡,有助於指出後續推動地方創生政策更加深化的方向。 時間:2022年8月6日(六)上午10:00-12:00主持人:紀俊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客座教授)主講人:曾旭正(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前國發會副主委)與談人:彭紹博(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處長) 陳有擇(澎湖縣湖西鄉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蔡志舜(金門古洋樓地方創生工作站負責人) 矢崎誠(日本在台觀旅業者,行銷四國) 高浩凱(島嶼綠Green…
[活動資訊] 海洋廢棄物3R運動的實踐與挑戰
海洋廢棄物被聯合國定義為「遭人為處置、丟棄、或遺棄進入海岸或海洋環境的任何持久性、人造或加工的固體」。其中,又以進入環境後分解緩慢的塑膠廢棄物對生態帶來之危害最深。因此,海岸治理,以及透過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回收(recycle)合成之3R策略有效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已刻不容緩。 以距離臺灣相近的日本為例,日本已於2018年修正《海岸漂著物處理推進法》、2019年修正《綜合有效推進海岸漂著物對策的基本方針》,近年還陸續制訂《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畫》、《海岸漂著物等區域對策推進事業》(地方回收提供補助)、《塑膠資源循環戦略》等計畫,並推動了Plastic…
地方治理的發展與未來(下)
台灣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幾個問題 在西方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中央地方會產生一些對抗,各部會也依舊整合力不足。其實政府組織在全國經濟,與地方協力組織協力發展中。網絡牽引及整合力非常雄厚。我們還在區分地方和中央,彼此也都不重視區域或社區企業責任。也怕他們的監督,但其實他們在監督同時也會發展出對公共事務的協助與熱忱,這一點是我們是應當跨過去的。西方今天的發展,也給我們證實,台灣應該要共同面對這些問題。台灣政商企業菁英的過度操控都會擴大負面現象,應藉由區域和公共治理重構城鄉關係,以及政府與社會企業的關係。 政府與政治應該取得更多的信任,重獲都市政權的合法性與提出公民參與、公共議程的參與架構,形成新的城鄉發展體系、建構結合經濟與技術發展的環境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歷史發展、地理發展,以及包容在地及區域發展特色的新城鄉合體發展的新風貌與未來。希望大家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台積電做得到,相信我們民間社會的人才與產業,與各級政府的關係,從對抗到慢慢合作與協力,也一樣可以達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所發展的新貧富階級對立、經濟社會排擠、經濟國土環境、文化乃至社會失衡發展、貧窮區擴大;都市的健康、環境、文化,以及社會關係貧困化;廣大農鄉地區荒廢與發展退化,形成城鄉嚴重失衡的發展問題,都需要依賴協力治理網絡與制度加以克服。 我們如何透過地方治理發展,促進更新、活化,讓市民城市能夠再度興旺?首先必須促成都市再生,以及重建各階層對地方政府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共同進行城鄉治理的改造與發展。也就是我們公共事務,好像是專屬於政府的權力,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外,好像跟其他外部沒有關係,就好像公共事務只有他們。但我們希望不是這樣。我們的地方,其實專業團體及熱誠非常強,如果能有更多的協力與合作網絡,也能讓社會很多專業團體更多的進入,進入地方行政及代議系統,來監督、來協助、來融合,讓政官商社三方連結,讓可以透明連結的各種相關體制能夠早一點建立,共同促進這些發展。 其實台灣具備一些基礎了,大甲媽祖繞境活動的文化治理網絡,包含中央政府單位、交通、文化、市政府文化局、鎮瀾宮、區公所、地方社團產業、地方學術單位等等,各單位之間有諸多合作,最後協力創作,造就大甲媽祖繞境,成為全球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我們從文化治理網絡的研究中,發現除了信仰的九天八夜的遶境儀式及活動之外,還有許多武藝文化、戲曲文化、產業文化、藝術文化、觀光旅遊文化、學術研究、宗教研究,以及信奉媽祖的寺廟間的協力合作,共同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