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臺灣未來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的反思

張志源 - 2019-04-11

臺灣未來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的反思

張志源

國立臺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

由於臺灣 2018年 3 月 65 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數 14%,約 331 萬人,進入「高齡社會」。至 2019 年 2 月底,65 歲以上人口 346 萬 7,151 人,占總人口數 14.7%;另根據 2018 年 9 月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平均壽命達 80.4 歲(男性 77.3 歲,女性 83.7 歲),均創新高。根據國發會統計,預估於 5 年後(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 65 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數 20%,超過 470 萬人。所以需加速對於建築物、活動場所、騎樓…等高齡無障礙環境之建構。

加速建構高齡社會之環境

除此之外,由於高齡者人數快速增加,許多五層樓以下老舊公寓可能需要加裝電梯,以讓年長者能夠順利外出。雖然目前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內政部營建署)之建管法令不斷修正因應,鼓勵及補助民間能夠增設電梯。但在執行端之地方政府,限於現實因素,必需設法籌措財源或透過都市更新,並因應區域狀況(包括不同之都市及鄉村環境)來推動。由於讓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願意走出來活動,可增進生活健康,可以間接減少政府財政對於健保的支出。所以地方政府面臨高齡社會環境建構問題,目前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加速建設社會住宅

此外,社會住宅之提供亦是迫切的議題,須加速建設。社會住宅強調「只租不售」,不是用來解決民眾置產問題,而是為了照顧困難於市場上覓得居所之弱勢者,以低於市場租金及多元住宅型態,並搭配社會福利措施之介入,是一種永續循環性之住宅公共投資。

由於臺灣高房價問題短時間無法解決,地方政府面臨社會貧窮化之問題將會越趨嚴峻,現行我國正積極推動社會住宅政策。未來地方政府推動,或許需參考國外社會住宅之管理模式,例如參考美國公共住宅或日本公營住宅管理的最新趨勢,除了興建之外,民間空屋之包租代管之方式應受到更大的重視。

地方政府可以透過第三部門與業者協力,照顧弱勢族群、青年及中低收入家庭居住需求,並必須開始重視社區照顧議題,使社區營造、社區照顧、社會住宅建設能夠結合,以減低地方政府面臨之壓力。

首圖來源: 桃園市社會住宅申組管理系統

「亭仔腳ㄟ地方治理」提醒您:
1. 亭仔腳專欄做為網路意見交流平台,文章純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2.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圖文請註明出處。
3. 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留言時請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仇恨暴力、商業廣告等言論,本站將移除留言。

張志源

國立臺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