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Blog

Our recent posts

地方公共組織的新型態──行政法人

地方公共組織的新型態──行政法人

今年一月,臺南市美術館二館正式營運。該場館是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的時尚建築,開幕不久即遇上農曆春節,吸引許多遊客,成為社群媒體上的打卡熱點。從地方治理的角度,南美館除了二館外觀吸睛,其另一特別之處,為臺南市政府政於…

李天申 2019-03-14
地方治理需要政治及政黨改造

地方治理需要政治及政黨改造

由於地方政治生態的不良,造成政商關係、樁腳問題、派系問題、黑金問題影響地方政府與議會的決策過程頗為嚴重。使得地方在這些政治生態與封閉性決策過程中,忽略地方各級利害關係人(團體)、以及專家的意見,形成政商、樁腳、派系的利益高於地方的公益性、必要性與正當性,形成地方專家、利害關係人與團體與地方議會及地方政府之間不信任的鴻溝,也使得地方政府推動開放、透明化地方決策過程,或推動地方治理的發展,有實質上的障礙與困難。 依其他先進國家的案例,許多即使非常專業的議題,還是要視其影響的層面,有時候還是需要各相關的利害關係者或在地的民意代表或專家的參與,因為許多政策是涉及到地方長期的發展,以及需要地方人民與團體的表示意見與協助。 臺灣二十幾年來,各種議題的政治、社會運動,以及社會團體及網路的快速發展,民間及社區的確已經慢慢形成一股關懷的動力,包括地方在地的許多工作坊、社區組織、社區大學、在地大學等,都已經發展出一定的基礎與經驗,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正面來看待未來台灣地方更開放、透明、更多監督力、以及各種公共參與制度的建立,希望這些發展對台灣地方政治生態的轉型與改造,應該還會有新的衝擊。 我們一面看國外的發展經驗與制度,一面也可以在反省與批判中,協助推進各種制度的建制與改善,也促成行政、議會及地方社會的反省及改革。 新北市的節電參與式預算、紐約911雙塔重建方案中公民會議參與討論及評估政府提案的案例,以及彰化海岸溼地保護工作坊的經驗。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代議者、行政官僚與人民、社會之間信任的成長,社會、經濟(企業)對政治與公共政策的關心,責任的增加,以及地方公共治理文化及行為的成長。 1991年我在劍橋參加一次劍橋西南工業區開發的公聽會,我們就可以看到不但有很多開發商及建商派人士參與(developmentalist),他們同時也邀請環境、綠色保護團體及人士參與(environmentalist),此外他們也邀請了許多歷史、文化、人類學者與專家參加(traditionalist…

趙永茂 2019-03-13
地方創生需要教育及消費價值的變革

地方創生需要教育及消費價值的變革

有關台灣未來地方創生的政策推動與發展,的確關係到台灣未來城鄉的再生發展,同時也關係到廣大的偏遠鄉區與地方縣市的未來。國發會希望我們能夠經由地方創生與設計翻轉來達到這一波地方創生發展的政策目的,事實上還涉及到許多有關地方發展的長期深耕以及永續經營的問題。 日本若干地方創生政策成功的案例與經驗,事實上台灣南北也有許多縣市、鄉鎮也同樣發展出許多成功的案例,問題我們如何將國內外這些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加以研究,提出這些案例在設計、資源、協力網絡,以及各種在地或設計、整合的因素,提供給各縣市與基層社會作為發展與討論、設計的參考基礎。 地方創生案例的成功,許多發展的確建立在在地化的魅力與特色的塑造,有的特色和魅力是建立在新事物的開發與開創,也有是建立在舊特色、風貌的保持、維護與創新,形成越在地,越國際的特色。 的確有很多將成功的案例,是結合在地的資源、物產、歷史與地理文物特色及空間的改造途徑加以發展出來。有很多案例談起來的確是以人潮與錢潮作為績效指標,包括貢寮老街的再造與復甦,但是也有像貢寮街有機書店及地方的文化、地理、環境或文物創生,並非全然是以人潮及錢潮作為指標,而是希望讓青年留鄉、愛鄉,以及讓中老年人願意返鄉,讓都市人多留念鄉野及村落。 因此地方政府與地方社會、地方產業同時也應該要考慮到不只是古宅的改造,甚至也可以考慮如同國外許多地方創生的案例,重建部分地方的傳統特色地景、地貌與歷史在地特色(包括地區性的博物館、特色館所、建築與空間)。包括像台東池上的天堂路、野外、大地藝術劇場、樹海、花海廊道、作物群區及農村動植物群區、彩繪農村、地區文物或綠色公園,當然也可以創造地區性的濕地與花園公園等。 其次,地方創生的政策,包括科技或產業的後續擴張與發展,以及地方文化、農業與中小型產業的創建與協力發展,如果我們連結前面所談的要同時根本的思考到地方的長期深耕以及永續經營,這裡面就關係到地方及社會另一個大創生的問題。 也就是要連結地方經濟與社會文化體質、基礎的創生與改造。這裡面又包括到地方教育、社會的基礎改造,我們還需要連結到地方教育、生活、經濟在未來創生與改造發展上的相關議題,如何一併思考與改造。 台灣未來人口老化、長照議題以及未來年輕及地方新一代的發展,如何以地方未來的發展需求做一個連結,更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而未來地方的年輕人、中年人與老年人的生計,如何跟這一波新的創生發展做一個連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地方的創生需要一波波的創生人才與專業工作者的投入,以西歐幾個先進國家的經驗,尤其從小學及中學開始,即致力培養各種專業技術與職業人才,包括木工、園藝工、機工、髮工、醫(技)工、農工、技藝工、食藝工、社福工等熱愛職業、地方、社會的各級專業人才的培育,他們才是留在地方創生發展的主力。各縣市高級農工職校,發展出的傑出農作、園藝設計、食品加工、石膏技術等技能技藝,常獲得全國性的優異獎,令人驚艷、鼓舞,他們正是未來地方創新的感動和動力。 其他各級專業年輕人力、社區創生、照護等相關人力的培養,也是投入各級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創生的動力與活力。地方創生不分經濟與文化,不分大經濟與小經濟,尤其需要特色、關懷、熱忱及行動。 我們不是只有關心地方大的科技園區的創生與發展,而是更要關心許多文化、歷史、社會創生與生機的發展;我們不是只有重視台清交的教育與創新,我們更要重視廣大的社會與職業的教育與創新,我們甚至更要關懷來自於中下層社會與職業教育的連結。 我們應該從地方的中小學的教育,就要開始重視中下段班同學專業技能及家庭、社會及文化歷史觀的培育,英國、德國的強盛、不是建立在劍橋牛津及海德堡等大學的教育,而是非常重視各級的職業及社會責任及創新教育,事實上我們吃的食品、坐的車子、頂的髮型、穿戴的衣飾、我們家附近運動公園及食衣住行等生活文物的創新與維護,但這些在台灣的教育中已經消失與被忽略。 因此我們應該要找回這些教育與生機,他們才是未來地方創生改造與發展的真正主力,也是我們留住這些專業青年,以及讓更多中老年人願意留在地方的重要基礎。 你到法國地方的小博物館,你會發現他們牆上掛的畫,畫的其實沒怎麼樣,但有些人認為他有地方特色與情感,他可能比畢卡索的畫還漂亮。 你到劍橋或威爾斯的鄉下隨便一個pub,你可以坐在地上一面喝黑啤酒,一面看幾個來自中南美、非洲小樂團的演奏(特色),你可以大可不必到小巨蛋五六萬人去聽某一個歌星的唱歌。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地方上這些地方化及國際化的小劇場或小聚場,而不是都市化擁擠的大歌星的表演。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是各種民俗化的藝術家、小歌星、小畫家、街頭小表演家,以及寫各種小劇本的小作家,這些小作家、小表演家是來自各藝術學院及各地農工學校的學生,他們不是沒有出路、問題是我們怎麼樣支持他們,鼓勵他們。而不是只有重視那些台清交及成功大學畢業的學生。換句話說,地方的創生還是需要教育政策的系統配合,以及整個社會分配及消費價值的轉變與變革。 首圖來源:…

趙永茂 2019-03-11
《產業創新條例》落日、修訂與地方產業創新挑戰

《產業創新條例》落日、修訂與地方產業創新挑戰

作者:韓保中(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及執行主席Klaus Schwab,於2018年11月發表〈全球化4.0—所指何意〉(Globalization…

韓保中 2019-03-06
臺灣未來社區治理的潛力,或許可與長照 2.0 結合

臺灣未來社區治理的潛力,或許可與長照 2.0 結合

近來閱讀〈臺灣安全社區的治理研究:內湖與東勢兩案例〉一文,從內湖安全社區與東勢安全社區的治理經驗,發現都會型的社區如果有企業主的認同與安全理念的結合,就容易得到較多的經濟與人力資源,而鄉鎮型的社區則需要透過公部門的協助。 從該文中可看到臺灣社區安全計畫的設計橫越相關部門、民間組織與社區志工,進而因守護社區產生任務型的合作關係。但作者也提醒,這樣的治理經驗,會隨著地方政府首長(例如東勢鎮公所所長)換人態度的改變,而產生些微的變動(楊佳穎,2017)。 筆者認為未來社區治理的潛力或許可與長照…

張志源 2019-02-27
臺灣地方創生需要感動和心動

臺灣地方創生需要感動和心動

安全社區治理經驗的議題中,包含有關地方長照、防毒及創生的成功案例與方向。汐止禮門里傅玲玉女士所創立的中正社…

趙永茂 2019-02-13
成立跨域合作組織,深化族群治理量能

成立跨域合作組織,深化族群治理量能

客家人於清朝統治臺灣後期,陸續從中國廣東省、福建省遷徙來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所簽…

王保鍵 2019-01-31
地方治理的困境與解決的可能之道──公私協力

地方治理的困境與解決的可能之道──公私協力

地方政府是整個國家的政治與行政基礎,更是國家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石。地方政府每天要面臨的問題及所遭遇的問題,不…

劉名倫 2019-01-15
臺灣府際合作的機制、困境及改進之道

臺灣府際合作的機制、困境及改進之道

對於涉及跨區域與跨層級的政策問題,採取府際合作的方式來加以解決,在概念上並不難理解;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則因為涉及不同層級政府間、地方政府彼此之間、地方政府與私部門之間,以及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間,相互的權力運作與利益分配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而使得府際合作的實踐成為難解的問題。 臺灣當前正式的府際互動機制 我國目前實務上制度化的府際互動機制,主要係以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垂直整合方向為主,涵括:行政院南部、中部及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內政部營建署北、中、南區工程處;內政部營建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交通部公路總局各區養護工程處;經濟部水利署各河川局暨各水資源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之各地區分署;農委會各農田水利會;以及省政府等(趙永茂、李衍儒,2016)。 臺灣當前府際合作的困境與障礙 臺灣府際合作的困境,主要涵括制度結構層面的因素與地方政治生態的因素,分述如下: 制度結構的因素 臺灣府際關係與合作的結構性困境,主要在於無論就制度面或政治面,主要係因臺灣中央與地方關係還是屬於單一國制偏向中央集權的關係結構,且無論中央或地方法規之制度設計係以單一行政區劃為主體,地方財政預算未觸及或提供府際合作適切的財務制度規範,導致地方政府自治權力與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府際合作制度結構上的障礙,主要有以下2點(呂育誠,2007): 第一、相關主管法律之限制。臺灣地區性發展之法規,通常以單一之行政區為基礎,缺乏跨區域或以區域發展方向的規劃,且過度重視中央或上級政府的指揮監督。 第二,財政預算之問題。受限於預算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限制,各地方政府在編製預算過程中,仍侷限於各個行政轄區之內,無法橫向配合;再者,每個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不一,在財政分配上常有爭執,而財政收支劃分法對地方政府間財源或經費運作用,亦未觸及或提供府際合作適切的財務制度規範。 地方政治生態的因素 臺灣府際關係與合作的困難,除制度結構的因素外,主要來自於地方政治與政治生態的惡化,以致造成中央與地方的政治對抗及地方政府間與地方府會間的對立與衝突。尤其在地方狹隘、對立、孤立政治,及地方派系、黑金政治,乃至政黨對立、對抗的政治結構下,除不利於談判、協議政治的發展,更難以推動區域主義及與鄰近縣市鄉鎮的合作發展。同時本位主義的問題,在區域的合作發展中,由於各個地方政府對其轄區之利益往往極力爭取,也常造成區域合作之破局(行政院研考會,2001;劉坤億,2006;趙永茂、李衍儒,2016)。 推動府際合作的整體動能不足 由於地方政府公務人力不足,約雇人員或契約進用人員過多,整體平均人力素質亦不如中央政府,監督力又因地方派系或黑道漂白等因素而遭致扭曲,導致推動府際關係、跨域治理的行政管理規劃能力不足等問題,均屬有待克服的問題(趙永茂、李衍儒,2016)。 未來臺灣發展府際合作的改進之道 首先,為促進府際合作的開展必須要打破我國當前法制結構上的限制。中央政府宜透過府際關係法制的建構及預算法規的修正,經由地方政府改造與權限重新劃分等途徑,擴大授予地方更多自治權力與責任,並增強地方分權與中央與地方的夥伴關係,且應彈性增加地方的經營管理權力,強化地方政府更大的經營空間。同時亦應修正預算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之規定,於各地方政府預算編製的過程之中,增列跨越個別行政區劃合作治理政策橫向配合的預算編列制度,以營造有利地方政府及地方議會發展府際合作的環境。 其次,就政治文化層面而言,中央政府與各地區地方政府間跨域管理與合夥治理的組織與文化,亟待有計畫的推動與發展。 其三,各級地方民選行政首長及民意代表有關跨域管理與合夥治理知識的推廣亟待進行,一般民眾與社會菁英有關公共治理與地方治理的知識與技術,亦需大力推動,地方治理與公共參與的成功則取決於政治或公共領導與公民參與文化的形成。 地方議會應有的積極作為 地方議會角色功能的積極作為方面,除積極履行傳統上地方議會的基本功能,諸如:自治事項之立法、預算監督、地方居民的代表、正當性之外,則有以下幾點建議(趙永茂、李衍儒,2016): 一、為因應治理型政府及跨域型政府時代的來臨,地方議會允宜擺脫本位主義、狹隘的、對立的、孤立的政治生態,及地方派系、黑金政治,營造有利於談判、協議政治的發展,以推動區域主義及與鄰近縣市鄉鎮的合作發展。 二、地方議會允宜協助地方政府改善公務人力質量上的缺失,減少約雇人員或契約進用人員,建設誘因機制提升整體平均人力素質,並積極鼓勵宣導及推動有關府際合作、跨域治理的行政管理知識,以提升地方行政官僚之規劃能力。 三、地方議會應體認公民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在行政與議會運作過程中,應多成立各種政策與公共事務論壇、評估會、審察會與公聽會等,透過中央與區域內地方政府間的合作途徑,促使地方政府及政治,發展成為具有透明(transparency)、課責(accountability)及塑能的政府與政治(enabling…

趙永茂 2019-01-13
地方水患治理中脆弱性之省思

地方水患治理中脆弱性之省思

台灣的雨季概約介於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雨水主要來自於颱風、梅雨以及午後對流所引發的夏季降雨。其中,由於全球暖化之故,颱風所致的降雨強度大幅增加,平均降雨強度可超過…

許耿銘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