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青少年關懷與政府及社會組織的協力
青少年是社會中最具活力的群體,也是相對弱勢的一群,他們逐步進入社會化的軌道,他們面對課業壓力、家庭期待與自我期許的抉擇,卻沒有為他們發聲的管道與代表。不管都市或是鄉村的青少年,面對諸多壓力與懵懂的認知,在這重要的人生轉折階段,誰來關心與陪伴他們是非常重要的,將影響他們對於人生的看待與走向。回顧過往許多人的青少年成長歷程,陪伴他們的機構與單位,不外乎學校、補習班與家庭,但是對家庭經濟狀況吃緊的孩子來說,剩下學校與家庭的往返,若是家中人力多從事經濟活動,孩子們就有許多獨處與自我摸索的時間,也留下許多的未知與問題。 近年臺灣的非營利組織發展蓬勃,基於社會服務的出發點,為我國社會良善發展而努力,關懷青少年、課業輔導與生活成長的團體應運而生,填補放學後及回家前的空白。這些團體是如何生成及運行,他們具備哪些專業與資源,如何連結青少年、學校與相關機構,提供哪些關懷與成長的服務,各級政府機關又扮演什麼角色,他們的努力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何幫助,這些都是重要與不能忽視的。 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到台大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主任馮燕教授前來主持,也邀請台大社工系陳怡伃副教授、放心窩協會的曾子奇總幹事引言,以及台北市社會局兒少科葉俊郎科長、勵友中心好young少年創意基地沈佩萱督導、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余浩瑋創辦人、富安國小徐敏華主任、好街角研究社張璞理事等人與談,希望藉由對青少年關懷組織的探討,瞭解社會組織發展及相互協力的方式,找尋社區與地方治理的新形式與動力來源。 時間:2021年3月27日(六)10:00-12:00(09:30辦理報到)地點:臺大社會科學院401教室(羅斯福路四段1號、復興南路與辛亥路口) 主持人:馮燕(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臺灣大學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引言人:吳齊殷(中央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陳怡伃(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曾子奇(放心窩協會總幹事)與談人:葉俊郎(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兒少科科長) 沈佩萱(勵友中心好young少年創意基地督導) 余浩瑋(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創辦人) 徐敏華(臺北市富安國小主任) 張璞(台北市好街角研究社理事)主辦單位: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報名連結:…
[活動資訊]鄉鎮市長官派或民選的問題
民主政治的精神始於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決定與執行,雅典城邦由公民大會議論公共事務,並遴選公民擔任行政與監察等職務,公民共同議政並分擔執行。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市鎮議會,公民參與議會討論,並分別擔任各種行政職務,協助推動市鎮事務運行,共同參與決定及執行公共事務。誠如美國行政學者威爾遜(Woodrow…
[活動資訊]地方政府發展評鑑指標
民主國家的地方自治,讓地方政府之間呈現競爭的關係。各縣市根據地理位置、產業組成、自然景觀、人文特色等優勢與限制,在縣市首長的藍圖擘畫、治理策略、公民共同參與及領航引導下,期望為各縣市開拓新局與機會。面對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關係,必須建立妥善的治理能力評鑑指標,以檢視各地方政府的治理成效。 近年,有許多媒體及研究機構定期提出地方政府的評鑑與排名,成為各縣市政府的重要大事。雖然,知名評比都是由民間機構所製作及發佈,並不具備官方規範性的價值判斷,但是指標與排名涉及科學原理與實務現況,且影響地方未來發展至鉅,實有必要對相關評比進行整體的審視與探討。 本次邀請國內研究地方治理的學者、統計專家、地方政府官員、民間相關評鑑發布者一同座談,以審視相關指標的內容、信度、效度與關聯性,並介紹國外的評比經驗,以及聽取地方政府官員的看法,期能提出兼具在地關懷與國際視野的評比指標,以供政府或相關機構參考。…
[活動資訊]原民文化與原鄉創生
原住民族,是臺灣這座島嶼的真正主人。經歷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累積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臺灣的珍貴資產。我國於2005年正式施行「原住民族基本法」,行政院依該法核定55個原鄉,其中30個為山地鄉,25個為平地原住民鄉。這些原鄉,乃是原住民族的傳統居住地區,並具有原住民族歷史淵源及文化特色。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統計,迄2020年9月30日,我國原住民人口數約為57.5萬,佔全台總人口數之2.4%,其比例雖然不高,但在各行各業均有卓越表現,在音樂與體育領域尤其出類拔萃。 政府自2019年起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希望為地方創造生意、生命與生機,期望藉由尋找地方DNA、凝聚共識,以達到人口成長、青年返鄉、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等目標。對於原鄉而言,地方創生不僅助於原鄉的發展,更是使世人能更深入認識臺灣原民文化內涵的契機。 11/28(六)下午1點半,我們邀請到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石忠山教授主持,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吳勁毅局長及政治大學民族學羅恩加博士前來主講,也邀請到原住民族委員會王美蘋主任秘書、誠美社會企業陳百棟創辦人、桃園市政府原民局科長一同與談。 時間:2020年11月28日(六)下午1:30至3:30(1:00開始報到)地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4樓401教室 主持人:石忠山…
[活動資訊]地方政府創新與行銷
在全球化的時代,發掘在地特色並尋求與全球連結的管道,達成「全球化思考、在地化行動」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目標,是地方政府必須思考的生存要務之一。地方政府面對各自的特殊在地問題與共通性問題,必須進行省思與相互對話,也因為中央政府提供的資源有限,必須鼓勵地方政府發揮創意及提出創新作為,各縣市政府也要藉由提出新的理念、途徑與工具,連結不同部門一起集思廣益並協力解決棘手問題,進而創造「產-官-學-研」的連結網絡,作為地方產業、社會與政策創新的動能。此外,地方之間的競爭關係已成為常態,地方政府必須對外宣傳在地政策成果與特色,也必須與人民進行政策的溝通與行銷,藉以增加政策的說服力與人民向心力。 11/28(六)上午10點,我們邀請到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江大樹副校長主持,雲林縣政府計畫處李明岳處長前來分享政府創新及行銷課題,並邀請到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陳敦源教授、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廖洲棚副教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陳欽春助理教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莊秀美局長一同與談。此次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介紹相關學理與外國經驗,並且由地方官員分享實際案例,以深入探討我國地方政府創新與行銷的現況與挑戰。 時間:2020年11月28日(六)10時至12時00分(9:30開始報到)地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4樓401教室主持人:江大樹…
[活動資訊]臺灣政黨政治發展的未來
我國選舉制度設計及《政黨法》之政黨補助制度,對政黨政治發展有所影響,以鼓勵發展全國性政黨為主,立法委員的並立制不利於小黨發展,雖然許多小黨積極投入立法委員選舉,卻無法在立法院的政黨席次獲得應有的回報,而現行地方選舉採取中選區,不會形成小黨發展的障礙,成為許多小黨可以競逐與發揮的場域。臺灣民主政治在兩黨競爭下,逐漸成為席次計算與爭奪的加總式民主,政黨間的理念與政策主張逐漸模糊,政黨匯集民意與相互對話的功能也有待努力,必須在選舉功能之外,尋求政黨政治發展的新契機。 環顧歐美許多國家的政黨政治發展,不論是英國早期的輝格與托利,亦或是美國的共和黨與民主黨,政黨之間是以理念與主張作為區隔,許多重大引領世界變革的政策,如大社會計畫與新保守主義,多來自政黨理念的倡議與實踐。此外,中央與地方層級議會的政黨政治,呈現多元競爭的發展狀態,以反應各地方的差異性與特色,並且中央與地方議會相互連動與相輔相成。而歐洲許多國家的小黨在地方議會有良好的發展,充分反應社會脈動、人民需求與新穎理念價值,帶動地方與中央政黨政治的變革,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省思及參考。面對我國政黨政治的發展,不只是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關係的思考,更必須觸及政黨理念政策與人民的關係,此次座談會希望藉由探討國內外政黨政治發展,為我國的政黨政治找出新方向。 9/27(日)上午10點,我們邀請到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蕭全政老師主持,台灣維新蘇煥智黨主席、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羅至美教授前來分享,並邀請到立法委員張其祿教授、邱顯智總召、新竹市議員劉崇顯召集人一同與會,期能借鑑歐洲小黨政治發展的經驗,為臺灣的政黨政治尋找不同的可能。 時間:2020年9月27日(日)10時至12時00分(9:30開始報到)地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7樓713教室 主持人:蕭全政(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前考試委員)引言人:張其祿(台灣民眾黨立法委員、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主講人:蘇煥智(台灣維新黨主席、前臺南縣長) 羅至美(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與談人:邱顯智(時代力量黨團總召、立法委員) 劉崇顯(綠黨共同召集人、新竹市議員) 主辦單位:台灣治理協會、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中華政府與公共事務學會 報名連結:…
[代轉訊息]暨南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與社會行銷碩士學位學程學分班招生
暨大「文化創意與社會行銷碩士學位學程」109學年度上學期,「學分班」(免試)報名中! 上課地點:台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台中市中山公園旁,原省立台中圖書館舊址。精武路中興堂旁。)上課時間:9月14日起每週二、三晚上六時至九時。(一學期) 開課課程:大數據與市場調查分析專題。每週二晚上6點師資:黃信達教授(科技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中區負責人)…
[代轉訊息] 中華大學覺性終生學習計劃碩士在職學分班招生
中華大學與南玥覺性藝術文化基金會共同合作開設「覺性終生學習計劃碩士在職學分班」,並聘請洪啟嵩老師為指導教授,以〈未來覺性管理〉及〈覺性藝術文創〉為課程主軸,為融合管理、藝術、觀光、禪學、易學、地方創生與文化產業的特色學分班。 授課期間:九月起每周六或日,計…
[活動資訊]重尋草根力—台灣公民社會的現況與未來
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偉大,除了國家體制與統治機器之外,需要有健全與活躍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更是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象徵與場域。公民基於自由權與自發意識組成人民團體,這些人民團體依據自主性進行自治的工作,用以達成團體組織預設的目標,公民社會是自由、自發、自主與自治人民團體的集合體,更是民主政治草根力、監督力與行動力的來源。 我國在威權時期對於人民自由權與結社權等多所限制,難以形成健全與強盛的公民社會,當時多以民間社會稱之,或將其與反對力量劃上等號,卻也成為推動臺灣民主化前進的動力。解嚴至今已三十餘年,我國公民社會發展日益蓬勃,歷經數波政治改革與社會運動,我國的公民結社不論數量、類型、力量與影響力,都有大幅成長並名列亞洲之前茅,近年政府對於公民社會更是重視並成為協力夥伴。 本次活動期能藉由回顧我國公民社會的發展歷程,審視我國公民社會的現況,透過學者研究的觀點及第一線人員的說明,以及彼此的相互對話,為我國公民社會發展發掘新的方向與動力,也進一步檢視我國公民社會的發展與問題。 8/29(六)上午10點,我們邀請到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江明修院長,同時也是苗栗縣社區大學校長及創辦人前來分享,並邀請到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廖武治董事長、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謝國清理事長、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劉露霞秘書長、打造台灣藍鵲茶及楓樹窩石虎米的八百金股份有限公司林宜平營運長一同與會,討論臺灣宗教、社教、社福、產業…等面向的民間團體的發展經驗與課題,期能一起推動台灣公民社會在地方的深化與經營。 本次活動開放現場參與,請與會者進入台大社科院時,配合相關防疫措施;同時也會進行直播,敬請鎖定亭仔腳ㄟ地方治理的臉書粉絲專頁…
[活動資訊]綠能政策與地方合作網絡
為了因應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課題,全球能源轉型的腳步正在不斷加快,臺灣政府也積極擘劃朝向低碳能源轉型發展的政策、策略。2009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至今,推動成果包括臺電在彰濱打造完成100MW太陽光電廠,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